吳兆華 孟維娜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南寧市堅持不懈地對處理工農城鄉關系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創新發展多種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加快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鍵詞:南寧市;農業;經驗啟示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9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1? 改革開放以來南寧農業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1.1? 改革農村各項制度,充分釋放農業生產力
1984年,南寧市印發了《關于當前經濟改革中若干政策的意見》,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漸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2007年底,在青秀區、江南區、西鄉塘區試點村組進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
1.2?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產品增產增收
2002年南寧出臺了《南寧市萬元田建設實施方案》,通過引進、推廣先進農業科技,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南亞熱帶、城郊型“兩高一優”農業。在糧食種植面積逐年調減的情況下,實現了糧食總產增產。黨的十八大后,南寧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調結構、促轉型、挖潛力、促增收”的農村經濟發展新定位,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下,南寧市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補短板強優勢顯特色,推進產業優化提升”發展思路,深入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推動南寧市農業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優化和提檔升級[1]。
1.3?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1996年,南寧對市、縣、鄉(鎮)層層相應成立減輕農民負擔監督工作領導小組,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進行檢查,對全市各級單位各部門涉農收費文件和項目進行全面審檢清理。2005年以來,南寧市實施了退耕還林、糧食直補等十大項工作。
2? 改革開放以來南寧農業事業的輝煌成就
2.1? 農業增加值快速增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
一是農業生產穩定增長,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201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211.42萬t,糖料蔗總產量1 114.25萬t。與1978年相比,糧食總產量增長3.58倍,油料總產量增加5.66倍(1978年為2.22萬t),甘蔗總產量增加19.26倍,木薯總產量增加11.29倍,水果總產量增加107.93倍。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
二是農林牧副漁產值持續增加,農業生產規模顯著增大。2018年,南寧市農林牧副漁總產值725.27億元,比1978年的3.60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了201.46倍,對比1978年(按當年價格計算),農業產值增長了165.53倍,林業產值增長了904.03倍,牧業產值增長了340.12倍,漁業產值增長了598.57倍。
三是現代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品牌競爭力逐漸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南寧市農產品從不能完全自給到基本自給,再到完全自給仍有結余,不僅在量上實現飛躍式的發展,也逐漸凸顯出特色和品牌優勢。具有顯著南寧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數量不斷增多,區域公用品牌有橫縣茉莉花茶、南寧香蕉、橫縣甜玉米、隆安火龍果;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品牌有南寧香蕉、武鳴砂糖桔、那樓淮山、劉圩香芋,“南寧香蕉”還被授予為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2016年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
2.2?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成就,產業結構有質的提升
一是農林牧漁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南寧從本地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出發,鼓勵農民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實行農林牧漁和農工商綜合經營并舉。
二是農業產區布局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南寧農業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優化,各縣區農業優勢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主產區優勢逐漸顯現。例如,橫縣重點發展茉莉花、甜玉米,馬山重點發展黑山羊,上林重點發展優質米、八角等。近年來,大力實施“10+3”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行動,新興的產業群逐步形成。南寧市火龍果、晚熟雜交柑橘種植規模和產量全區第一,火龍果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近1/5,南寧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火龍果生產基地。
三是一二三產業融合扎實推進。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南寧市以“轉方式、推融合、強產業、促跨越”為總體要求,突出綠色生態優勢,建成了一大批產業整合發展的農村新典型,成為農業旅游、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傳承的新名片,市民旅游觀光的目的地。
2.3?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8年南寧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654元,比1978年增長了155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來源及結構也發生了極大變化,2018年南寧市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5 492元,占到40.22%;人均經營凈收入為5 566元,占到40.76%;人均財產凈收入為668元,占到4.89%。
3? 改革開放以來南寧農業事業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3.1? 堅持黨的領導是南寧農業事業發展的政治保證
改革開放40年,黨中央始終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982—1986年和2004—2018年,中央先后連續5年、15年出臺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南寧市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委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業事業發展的政治保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長方式轉型升級,南寧市的農業發展取得了更新更高的成就。
3.2? 堅持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是南寧農業事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改革開放前,南寧農業發展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農養工”階段,對農業投入極其有限。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完善和創新,國家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取消農業稅、逐步加大涉農稅收優惠、落實支農惠農補貼等,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南寧市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求,實現了農業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全覆蓋,創新了金融保險、社會化投融資等新型支持政策。在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動下,南寧市農業事業持續穩定增長,取得累累碩果。
3.3? 堅持科技創新是南寧農業事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技創新是南寧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創新在南寧市農業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無論是良種繁育、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農藥化肥的投入,還是農機的研發都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關,農業科技創新的實力、活力和能力持續迸發。農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楊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譜寫南寧現代特色農業新篇章[N].南寧日報,2017-07-06(9).
[2]自治區農業廳辦公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推動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廣西農業工作會議的目標與任務[J].廣西經濟,2016(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