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峰
摘 要:在概括食用菌生產經營情況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因素,并探究了食用菌產業結構優化的戰略思路,以期促使食用菌產業成為最具優勢的產業,增加移民的收入。
關鍵詞:食用菌;增收;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9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3? ? ? ? 文獻標志碼:A
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易地搬遷地區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大規模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清潔生產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移民的收入。利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優勢,解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大力支持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能夠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1? 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1.1? 氣候條件
食用菌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溫度、濕度、通風量和光照度,晝夜溫度相差較大,便于食用菌生長。A地區全年平均氣溫16 ℃,年平均降雨量536~836 mm,無霜期176~218 d,年平均日照時數2 086~2 278 h,日照率58%,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同時,生產地區海拔差異大,三維氣候明顯,空氣濕度大,無工業污染,為食用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氣候寒冷,病原菌產量小,昆蟲種群密度低。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小,不會造成農藥殘留過多,不會使硝酸鹽過量,對環境污染危害不大。結合無污染的水源,是國內生產低溫食用菌產品的理想選擇,并具有質量上的競爭優勢。良好的溫度,無污染的潔凈水,充足的光照和潔凈的空氣,為生產優質食用菌提供了獨特的生態條件[1-3]。
1.2? 食用菌栽培原料豐富
食用菌的種植一般是基于不同菌株生物學特性,兼顧經濟效益,可充分利用各種農林廢棄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秸稈和棉籽殼。以秸稈為主要基礎的草菇開發可以促進秸稈的轉化和利用。玉米芯是食用菌生產中主要原材料,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食用菌產業不僅具有占地少、效率高的優點,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栽培技術簡單易行,能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經濟收益。
2? 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2.1? 野生菌資源種類多,開發利用少
A地區有超過150多種野生菌。其中,最有價值的野生菌株包括牛肝菌、羊肚菌、猴頭、靈芝等。A地區存在不同的野生食用菌種類,但人們對野生食用菌的開發和利用很少。當地沒有進行人工培育和開發這些稀有的野生真菌,只是簡單地采集,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經營[4-5]。
2.2? 早期人工栽培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產出率低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一小部分人開始人工栽培食用菌。主要栽培的是平菇,同時還出現少量食用菌種植園。1993年左右,隨著食用菌機械出現,小型種植園開始購買碎草機和裝袋機,種植的平菇數量略有增加。由于種植規模小,產品只能在當地市場銷售,而且資金投入不足,機器設備相對落后,生產技術原始,經濟效益低,這些種植園從未發展成為大型種植園,產出率低,經濟效益不樂觀,阻礙了生產規模擴大。
2.3? 多種生產方式并存,技術標準不統一
目前,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工廠化生產和小型農業生產。小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采用不同的生產方法,如家庭式栽培、田園式栽培等粗放型管理。工廠化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具有效率高、成品率高、產值高等優點,值得推廣和借鑒。但是,當前食用菌栽培技術規范、技術標準不統一,會影響產量、質量,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差,使食用菌行業規模難以擴大[6]。
2.4? 品種單一,銷售渠道不暢,附加值低
種植者缺乏經驗,盲目種植。種植品種主要是蘑菇和平菇,特色的、優良的新品種很少。市場發展不足,沒有營銷體系,無法及時掌握市場情況,食用菌的銷售只能由周邊地區的購買者推動。此外,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低。目前,沒有大型食用菌栽培深加工企業,產品深加工尚未深入發展。種植者和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一些產品直接銷售,有些產品只是通過干燥和初加工就進入市場[7]。
2.5? 食用菌生產、加工配套的設施不完善
食用菌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只能解決生產階段的發展。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冷藏、保持新鮮的冷鏈物流和集約化加工等相應的配套設施。應從產業發展的布局出發,制定總體規劃,但部分移民地區資金扶持力度不到位,機械化、智能化加工配套設施比較欠缺。
3? 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建立菌種研發中心
依靠政策支持,聚集當地人才,建立技術力量雄厚的菌種研發中心,避免菌種質量問題造成的栽培風險。明確該菌種研發中心的任務,統一合格菌種的質量標準,控制好菌株的質量。
3.2? 制定發展規劃
根據食用菌產業在扶貧中的定位需求,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理的計劃。堅持“產業發展,規劃第一”的理念,根據栽培條件,制定產業發展思路,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
3.3? 邁出招商第一步,使食用菌產業發展上個新臺階
食用菌產業被認為是扶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應充分利用食用菌“短、平、快”的特點,將食用菌企業納入吸引投資的范圍。企業與農民有機結合,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引導農民進行食用菌栽培管理,產品由企業回收加工。食用菌產業比重得到加強,產量呈線性上升趨勢,逐漸成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3.4? 用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擴大食用菌產業發展融資規模
為了使拆遷戶“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建議采用易地扶貧的模式,為所有地方安置點創造穩定的收入食用菌產業。利用易地搬遷的家庭開發資金,建立食用菌溫室,改善棚屋設施,對移民培訓,指導食用菌栽培整個過程,使每個被拆遷戶的年固定收入達到2萬~5萬元。食用菌產業具有上百億元產值的潛力,扶助資金用于發展食用菌行業,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利國利民。
參考文獻:
[1]萬曉芹,駱驍.道真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2):92-93,97.
[2]馬小玲,楊曉東.食用菌提質增效技術研究與經濟效益[J].農業科技通訊,2018(12):226-227.
[3]蘇適,馬維源.西鄉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J]吉林農業,2018(2):84.
[4]趙占春.張家港市食用菌產業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食用菌,2018,40(1):13-15.
[5]鄭旭陽,任杰,曹國先.梨樹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8(9):111-112.
[6]謝建瑛,張國龍.天祝南陽山片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20):54-56.
[7]王志勇,于博奎,劉秀娟,等.林下食用菌生產的現狀與對策[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24(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