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祥 陳愛晶



摘 要:以“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為試驗材料,研究其在小麥上的應用效果。研究結論:與清水對照及常規施肥相比,噴施腐植酸水溶肥料可改善小麥生物性狀,株高減少4.22%和4.37%,穗長增加0.25 cm和0.23 cm;穗數增加0.7萬穗/667 m2和1.0萬穗/667 m2;增產6.25%和7.32%,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前景。
關鍵詞:“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小麥;肥效試驗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10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147? ? ? ? 文獻標志碼:A
為驗證“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在小麥上應用的實際效果,根據《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肥效試驗技術規程》等要求,在亭湖區南洋鎮設置本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鹽城市亭湖區南洋鎮股園村,土壤類型為鹽土土類,黃泥土土種。試驗前用不銹鋼土鉆按“S”法采集耕層(0~20 cm)的混合土樣2 kg,進行土壤常規分析,分析方法參見《土壤農化分析》,土壤養分狀況參見(表1)。
1.2? 供試肥料
“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由江蘇天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技術指標:Cu+Fe+Zn+Mn+B+Mo≥100 g/L。
1.3? 供試作物
小麥(品種為寧麥13),當地主栽品種,常年產量在390 kg/667 m2,前茬為水稻。
1.4? 試驗處理
小麥孕穗期、灌漿期前后噴施一次,用量為100 g。基肥每667 m2施用尿素30 kg、過磷酸鈣50 kg,追肥分二次施用,苗肥施尿素10 kg/667 m2,拔節孕穗肥施尿素15 kg/667 m2。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為“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常規對照處理;處理2為清水對照+常規施肥處理(等同“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量與清水同時噴施);處理3為常規施肥處理。試驗設重復3次,各處理面積56 m2,按隨機排列。
1.5? 試驗過程
試驗播種于2018年10月21日,收獲于2019年6月12日。2019年4月30日和5月7日開展了病蟲害防治。收獲時按方案要求采取單打單收單獨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結構的影響
在收獲前1周,對試驗區小麥進行了產量結構的考察(每個處理隨機考察3個點,1 m2/點),測得理論產量,收獲時采取單打單收,單獨測產,得到實際產量(見表2)。與清水對照(處理2)和常規對照(處理3)相比,噴施“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小麥株高降低4.22%和4.37%;千粒重少1.2 g和0.9 g;穗長長為0.25 cm和0.23 cm;穗數為0.7萬穗/667 m2和1.0萬穗/667 m2;理論產量高5.15%和5.62%。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噴施“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處理(處理1)比清水對照處理(處理2)增加產量25 kg/667 m2,增產6.25%,比處理3增產29 kg/667 m2,增產率達7.32%。由此可見,噴施“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后對小麥的增產效果較為明顯(見表3)。
2.3? 產量統計分析結果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處理1與對照處理2、對照處理3達顯著、極顯著差異。重復間的F值=1.00
3? 結束語
噴施“綠農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小麥株高降低4.22%和4.37%;千粒重減少1.2 g和0.9 g;穗長增加0.25 cm和0.23 cm;穗粒數增加0.7萬穗/667 m2和1.0萬穗/667 m2;理論產量增加5.15%和5.62%;實際增產6.25%和7.32%。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前景,可進一步開展試驗示范,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