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 李佳駿



摘要:指出了隨著對動物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對動物福利的標準不斷改善,豐容工作在動物園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眾認可。以豐容形式中的環境豐容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環境豐容設計的原則和內容,總結了相關技術和經驗,將其應用于大型食草動物的場館設計當中。提出了基于動物行為學以及生態學特征的動物場館設計有利于改善動物福利,可提升現有的運營管理水平。
關鍵詞:動物園;環境豐容;大型食草動物
中圖分類號:Q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196-04
1 引言
圈養動物作為人類了解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交流的載體,它們的生活環境、生存福利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面對圈養動物的生存現狀和健康問題,豐容成為現階段最主要的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接觸并引進豐容這個概念,動物園的豐容工作成為熱門話題。經歷了行業幾十年的發展,豐容工作在形式上變得多樣化,技術手段更加高效,效果評估標準也更加科學精準,為新建動物園的整體規劃以及具體展區動物場館的設計工作,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參考[1]。
2 環境豐容設計原則
2.1 環境豐容設計的基本原則——“五大福利”
在動物展館環境豐容設計工作的初期,應當嚴格遵循國際上公認的動物應享有的“五大自由”福利標準,即動物免與饑餓和干渴的自由、動物免于不適的自由、動物免于痛苦、傷害到和疾病的自由、動物表達自然行為的自由以及動物免于恐懼和窘迫的自由。它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經過國際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不斷地改善和提高,才發展成今天完整的動物“五大自由”原則。在動物園環境以及其他的豐容設計工作中,滿足以上動物福利標準是工作的出發點和準則。
2.2 環境豐容設計綜合考慮因素
2.2.1 滿足動物需求、減少外界壓力
環境豐容設計工作是以滿足動物種群和個體的福利作為出發點。在還原圈養野生動物原始生境、營造多樣性的自然生存氛圍、提高動物生活空間品質的同時,還需盡量多的考慮動物的生理心理需求,降低游客以及更多不適當的外界因素給它們造成的環境壓力,減少其、異常的應激反應。尤其是在動物交配和繁殖的過程當中,通過環境豐容,為它們創造足夠的自然條件和機會[2]。
2.2.2 滿足安全原則
環境豐容設計應當滿足安全原則,保障動物的安全是設計工作開展的前提。首先,要根據其服務的不同動物個體或種群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點,對設置的各項環境豐容物做針對性的處理,避免發生如:植被過密集、假山過高、巖石邊緣過于鋒利導致的動物受困甚至傷亡的情況。其次,對環境豐容材料的選擇也要滿足動物健康和日常管理的需要,豐容材料盡可能到達無毒無味的標準,必要時,自然與人工材料的適當結合應用,能夠更好地防范動物內部的無意識自我傷害和外源疾病及衛生問題的散布[3]。除動物以外,豐容設計還應充分考慮飼養人員和游客的安全。
2.2.3 實現信息的準確傳遞,推動保護教育
在環境豐容設計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準確表達。動物園在作為為公眾傳遞自然界生命信息、科普教育的功能性場所,環境豐容設計時,應當正確選擇豐容材料、植被種類和構筑物造型等。準確的展現該種動物或種群的原生環境和風貌特征,保證動物與所處環境的自然和諧[4]。
同時通過環境豐容設計的展現,讓游客認識到動物在野生狀態的原始生境對于它們自然行為的表達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可以提高人們對動物、環境和自然的保護意識,有效的推進保護教育工作的發展。
2.2.4 體現自然形態
動物園作為森林公園,其豐容設計應當以自然美學為基礎,把握合理的設計原則和美學的觀點;但同時,也要滿足日常運行和維護,因此,現代技術以及人工材料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合理的隱藏人工痕跡、減少視覺凌亂和違和感、實現現代技術與美學觀點和諧共存是成功的棲息地環境豐容設計的重要因素。
3 豐容設計的內容
豐容設計的具體工作,是參考五大豐容形式的特點展開的,包括環境豐容、食物豐容、認知豐容、感官豐容和社群豐容。其中環境豐容也是最主要和直觀的豐容形式,在這里,我們僅以環境豐容的設計加以探討。
3.1 環境豐容設計的內容
環境豐容是設計工作中主普遍的豐容方式,他的設計的內容豐富,一方面改善動物場館環境,增加生境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復雜性,通過貫穿水平、垂直等多視角的手法對動物的生境空間展開思考、設計,來鼓勵動物去探索、發現,激發動物的創造力和活力,為動物提供展示典型性自然行為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為游客創造更真實的觀賞體驗和更生動的保護教育。如:搭建樹干、藤蔓等作棲架,為靈長類動物提供攀爬、為鳥類動物提供休息的場所;建造水池、泥坑,便于兩棲類動物洗澡、降暑和玩耍;用樹葉、木屑、枯草、沙土、泥土等材料鋪作地表墊材,避免對動物造成傷害、防止外來有害源滋生,同時保持生境的濕度和景觀的自然化;提供如巖石的縫隙、枯朽中控的粗樹干、可供挖掘的地表墊層和樹枝上的草堆等,為動物創造可自主選擇的巢穴空間;建造可免于外界打擾的庇護棲息場所,較少動物受到的外來干擾和壓力;設計氣候梯度,為動物營造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等等[5]。
3.2 部分展區環境豐容設計實例
以食草類動物場館為例,設計內容包括:(1)植被隔障物的選擇:使用喬木、草坪組成稀樹草地和室外展區隔障帶;用輪牧保護草地,圍網保護喬木。(2)棲架活動設施:通過遮陰棚、平緩起伏的沙土坡地建立活動場地。(3)生境模擬:利用闊葉植物、板根植物、水域營造熱帶叢林河谷景觀。(4)地表鋪墊層:使用沙土、泥土、碎石、干草、植被等材料。(5)關照通風:室內館舍保持自然光照、對流通風。(6)水源:室內設置石水槽、室外建立水池。7、溫度濕度:部分非洲食草動物冬季提供暖氣。
4 環境豐容對大型食草動物場館設計借鑒
4.1 總體規劃理念的借鑒
多元化因素兼并的總體規劃理念,不僅是場景環境的總體布局,也需要考慮溫度濕度的接受范圍、攝取食物的種類和方式、選擇遮蔽的形式、表達的行為內容、外界刺激的抗壓能力、種群活動的適應性等豐容影響因素,從而對同種群或者跨種群的大型食草動物進行社群組合,形成多個圈養單元,通過植被隔障、豐容模擬物建立室外單養和混養展區;在各展區之間設置具有合理視覺隱蔽的參觀流線,以自然形態串聯起各分養單元,使游客置身于環境當中。場景的總體規劃從形態和功能上應當滿足環境豐容原則的要求。
4.2 單體設計細節的借鑒
環境豐容設計手法應用到大型食草動物場館的具體設計工作中,同樣形式豐富,從整體場館場景規劃到具體豐容物的功能安排甚至是植被種類的選擇。通過對環境豐容設計原則的理解以及對大型食草動物場館特點的解讀,提出了以下幾點設計構想。
4.2.1 環境豐容物、場景空間結構與動物社區結構多樣性
建造水平、垂直等多層次空間、營造豐富的光動物社群結構,可以模擬野外環境中自然構筑物所搭建的立體空間結構和氣候感官的變化,在大型食草動物場館中,具體表現為水陸活動場所的結合以及創建不同的物種社群,這可以豐富圈養動物的行為方式,如:爬、跳躍、游泳、潛水、嬉戲、甚至團隊協作行為等,也能提升動物對感官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多的自然行為表達,反映了動物身心的愉悅,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能量,有效地抑制因消耗過少而出現的肥胖等新型動物疾病,保持健康、活力。同時利用植被的作為隔障物:可以隔離具有食物、行為沖突的不同物種,有利于減少物種的打斗行為;融合具有相似行為習性及生物學特征的種群,能夠促進不同個體、種群的交流,提升行為活力,通過場景空間中的位置變化,也反映了某些野生種群中不同個體的種群身份,這是更深層次的社群結構自然化模擬。同時相比傳統的電網、鐵絲等隔障物,植物運用的優勢在于:能夠減少對動物的意外傷害,植物的視覺穿透率更加的靈活,能夠降低外界帶來的視覺壓力,減少觀覽上的視覺混亂,消除場景元素搭配的違和感(圖1)。
4.2.2 人工與自然材料的結合
人工與自然材料的結合(圖2),可以彌補天生材料功能上的不足,同時也可以避免人T材料過度干涉對自然景觀營造帶來的違和感。
4.2.3 室外遮陰系統與取食裝置的功能結合
以大象、犀牛和河馬為例的大型食草動物往往軀體龐大、動作遲緩且以草葉、野果作為主要食物,,考慮到這類動物的運動能力、覓食水平和飲食結構,在食物豐容的設計上要做到取食方式簡單,且具有選擇性。場館內,可以布置數座人造數裝置(圖3),通過模擬自然樹木的外形,到達場景上的協調;裝置高度約10~15 m,在人工樹干中部6~7 m處設置旋轉遮陽裝置,外緣掛有絞盤,絞盤高度不一,由1~6 m不規律排布,每天不定時吊掛不同種類的野果、野菜等食物,供不同體型高度的食草動物選擇取食;每個裝置底部的鐵欄內,裝有不同種類的干草,提供給動物由上到下不同位置的進食方式,避免動物被動進食,使其保持選擇思考和行走活動;同時裝置的中部還設有注水設備和加熱裝置,可在設備的輻射方位內調環境控溫度和濕度,提高冬季和夏季動物在室外活動以及取食行為的積極性[7]。
4.2.4 營造合理的光照、溫度梯度
在室內場館的墻面低處和水池底,設置加熱裝置,確保冬季室內以及水域溫度適宜;同時通過在建筑里面的不同高度位置進行開窗處理,使室內不同區域在不同時刻形成變化的光照梯度(圖4),供動物自主選擇。
5 結語
環境豐容的設計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動物為本,設身處地的進行設計推敲。它是以動物原生自然環境的模擬和還原為目的,以具體動物的行為特征為參考,加之人工手段、材料的輔助,最終打造成為滿足動物福利要求的現代動物場館;并且通過造園,進一步恢復圈養動物的自然行為、還原野生的社群結構、喚醒動物野性、也喚醒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因此,環境豐容設計的原則和思路,對于動物場館的設計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謝緒昌,范志強.動物同環境豐容與動物福利管理[J].野生動物,2012,33(6) :357-358,362.
[2]田秀華,張麗煙,王晨,動物園環境豐容技術及其效果評估方法[J].野生動物,2007,28(3):64-68.
[3]吳海麗,沙炳福,朱建青,等,通過環境豐容提高圈養動物福利[J].野生動物,2015.36(4):463~467.
[4]王志永,王萬華,李勇軍,等.圈養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豐容技術及其設計實例[J].中國公園,2011,15(1):5-9.
[5]何鑫.探討環境豐容與保護教育的結合[J].野生動物,2014, 35(增刊):61~63.
[6] Fabienne D, Helen B.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enrichment inbottle nose dolphin( Tursiops truncatus) [J]. Zoo Bi-ology, 2012,31(2): 137~150.
[7]Szokalski M S,I_itchfield C A, Foster W K. Enrichment for captivetigers( Panthera tiger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J].
Applied Animal Behavior Science, 2012, 139(1):1-9.
收稿日期:2019-11-15
作者簡介:汪峰(1964-),男,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主要從事城市規劃編制、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李佳駿(1994-).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