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李文博
摘要:指出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建筑中“瓦”成為歷史的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與人文價值,它是融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之間的紐帶。通過分析對比瓦在傳統建筑環境中和現代環境藝術中的設計運用,提出了如何傳承發展瓦材料的設計運用的方法,從而為環境藝術尋找新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瓦材料;“前世今生”;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199-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開展了大量拆遷工作,拆遷過后造成了許多的建筑廢棄物,在這其中就有大量的廢棄瓦材料,而這些廢棄瓦材料恰恰是歷史文化見證者。所以如何才能將舊的瓦材料運用到設計當中,如何讓瓦材料在當代設計中體現歷史與人文情感,對瓦材料的裝飾進行再創作再設計,需要我們對瓦材料有新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2 瓦材料概述
傳統建筑材料中瓦起源于西周,春秋戰國期間大量使用,到了秦漢,便有了享譽世界的“秦磚漢瓦”,到了宋代,瓦作為屋面的建筑材料,強調功能的使用[1]。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廣泛運用琉璃瓦,迎來了琉璃瓦制作水平的高峰。
2.1 瓦材料的種類
傳統建筑中瓦種類很多,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銅瓦、木瓦等,運用較多的是青瓦與琉璃瓦;青瓦是泥土燒制青灰色瓦;琉璃瓦是在瓦的外表面上了一種彩色釉的瓦,有黃、綠、藍等,具有高貴的性質[2]。
2.2 瓦材料的色彩
古代建筑上瓦的運用具有嚴格規定,皇宮的屋頂多用黃色琉璃瓦,常用的顏色為黃、藍、綠,分別象征著天子、昊天和庶民。其中黃色最尊貴,為天子所用,綠色多用于王公、貴族等建筑中;還有其他顏色如藍、黑、紫等多用于皇家園林、皇家寺廟,使建筑更加絢麗多彩,雄偉壯觀,彰顯了古典建筑獨特的美。
青瓦的顏色是灰色,多用于民居建筑的屋頂中。民間園林建筑屋頂大多數使用青瓦,與白墻的結合,彌補了大面積單調感,這種清新淡雅灰白對比的色調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蘊。
3 前世——瓦在傳統建筑環境中運用
傳統建筑中瓦的運用形式:花瓦頂、瓦砌花墻、做屋脊形式、鋪設地面等。花瓦頂是在墻的頂部采取花瓦的裝飾,運用于傳統民居、園林墻面,裝飾形式有:古老錢、十字、鎖鏈、竹節、壽字、魚鱗、銀錠等其他優美形式。
做屋脊形式有筒瓦脊和瓦屋脊,簡瓦脊是在正脊的兩邊用面瓦,中間做形式多樣的造型,瓦屋脊是在屋脊上用磚和瓦做固定和保護,用瓦堆砌成比較簡單又美觀的形式,不但可以保護圍墻,還可以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鋪設地面常用磚瓦混合,多用于園林中,并且鋪設許多圖形與紋樣,鋪地裝飾紋樣有:幾何、人形、水浪紋、動物形、花卉形等。
漏窗墻是瓦砌花墻的一種,相當于墻面窗子,中國古典園林常用花窗作為一種裝飾形式,用花窗更好體現園林中借景這一特點,在花窗用瓦片裝飾,利用瓦片肌理,形成不同觀景效果。
4 今生——瓦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設計運用
在傳統建筑中瓦最多的是用在建筑的屋頂,隨著設計師對瓦的創新運用,而呈現出不同的功能,例如墻面地面等不同的運用,結合不同的場景與當地歷史環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尤其是在精神方面會帶來更大的沖擊。通過分析不同的場景及案例,從建筑、景觀、室內設計等方面對瓦的現代表現手法進行分析。
4.1 瓦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基于不以建筑為主體,以環境為主體的主張,也體現道家傳統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宇宙觀,重視生態平衡的自然觀。象山校區不論是在平面布局上還是景觀空間上都具有園林的意味,具有一種含蓄的文人氣息的校園,表達了對于傳統文化的致敬。整座校園使用了700萬片廢舊磚瓦建造起來的,這些舊的材料源于當地,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雖然瓦的大小、顏色、尺寸有不同,但卻完全融入了周圍環境中,與周圍形成一種和諧美,賦予了新建筑歷史感和人文地域感;另外,使用舊材料不僅節省資源,形成了一種建筑肌理與裝飾,還勾起人們對于過往的回憶,具有一定傳統文化的符號和語意特征。
4.2 瓦在現代景觀中的運用
岡田憲久的瓷瓦之園是瓦材料在景觀地面運用的典型方案,打破了瓦的固有形式和尺寸,由1500片瓦組成的瓷瓦主題公園。瓷瓦之園中包含了8種瓦片造型,顯示了各異的排布方式:①將板瓦豎直放,無間隙成直線型排列;②曲板瓦與板瓦組合,弧面朝上直線排列;③板瓦變形呈圓弧排列;④大瓦套小瓦,呈直線排布;⑤筒瓦間無縫隙豎直呈圓弧狀排布;⑥橙色曲弧瓦和曲弧青瓦配合使用;⑦青綠色折瓦組合,呈階梯狀高差排列。⑧板瓦呈魚鱗紋排列[3]。這8種不同的鋪設形式使地面鋪裝形成了一種韻律的紋樣,使景觀有了不同常規肌理的效果,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場景,這種鋪地做法不但新穎具有設計感,具有歷史意義,而且還節約造價成本,對于以后雨水處理也起到很好作用,貫徹了生態景觀的理念。
“瓦院”——奧林匹克中心區下沉花園運用傳統瓦作為主要材料,與植物、水景等相互結合,設計出具有北京當地特色空間場景,反映出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當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意象。建筑主體運用現代的鋼架結構做框架,框內填充瓦片,以瓦為墻,形成“透”、“漏”、“借”效果和肌理,這種現代材料和傳統材料的結合使用使建筑在現實與傳統之間建立了一種紐帶。瓦片的排列成魚鱗紋,遠遠望去波光粼粼,加上水霧的呈現,仿佛一種朦朧的仙境;設計考慮點線面的結合,挖空漏窗作為點,現代鋼架結構作為線,整幅瓦墻和水面作為面,在夜間通過與燈光的結合,呈現一種視覺盛宴,瓦片本身的質感和豐富的紋樣圖案就是一種歷史的美,再加上瓦片不同的弧線線條和自然古樸的味道,讓瓦片有了鮮活的生命力[4]。
4.3 瓦在現代室內中的運用
“瓦庫”表面意思就是瓦的倉庫,以瓦為主體,是設計師余平的著名作品,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茶藝館,通過廢舊瓦材料與茶的意象相互融合,營造出一種仿佛中國畫一般的意境[5]。在室內空間中,主要是瓦的單獨與組合使用,單獨使用時根據瓦的造型與特點,做出相應的造型和擺件去裝飾室內,如導視系統或圖案裝飾;此外運用瓦在室內建造瓦墻,通過雨水流經瓦片的韻律設計流水掛瓦景觀,瓦在室內的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形式變化,與水、光等元素的不同組合,從而擴大了瓦片的空間上的使用范疇,既展現了傳統材料的實用價值,又將傳統材料所蘊含的歷史文脈之中[6]。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傳統建筑中瓦材料“前世今生”的分析、運用,探尋瓦材料在現代環境藝術中新的形式與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瓦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小,如何將傳統瓦材料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更好的傳承與運用,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在設計中要我們要充分利用瓦材料的前世價值,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具有文化特征的空間,使空間與現代人產生情感交流,從而為環境藝術尋找新的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宋勇,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瓦的設計分析[J].科學技術,2015(3).
[2]王秀秀.瓦在中國環境裝飾設計中的應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2.
[3]王朝陽.瓦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方法探析[J].設計,2019(14).
[4]彭嬡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7·30(3):152~153.
[5]慕容冰,陳設藝術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8(11).
[6]陳璐.傳統材料在當代室內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磚、石、木、瓦為例[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8.
收稿日期:2019-11-11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編號:2018196)
作者簡介:王紅英(1974-),女,教授,主要從事設計學、風景園林專業方向研究。
通訊作者:李文博(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