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亮
摘 ? ?要:近現代的文化、藝術、建筑以及科技成果無不富含工業文明元素,現代城市更是徹頭徹尾的工業文明產物,文化遺址見證了這一時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文化遺址上修建的博物館,收藏了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遺址的構建筑物本身也是被保護與展示的內容之一。文章闡述了文化遺址博物館設計與運營的重要性,探討了在目前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背景下,對大量廢棄的工業生產設施、設備及其相關非物質文化進行功能轉換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進而圍繞實現其特殊公共服務功能,分析了文化遺址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遺址;遺址博物館;展陳設計
1 ?引言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這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遺址博物館從分類來看屬于歷史類博物館,是指為保護已發掘遺址或展示發掘成果而在遺址上修建的博物館。從世界范圍看,要成為一流的博物館,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世界知名的建筑和豐富且高質量的藏品。可見,博物館的外觀和內涵同樣重要,世界上的知名博物館無不二者兼備。對遺址博物館來說,亦是如此。而伴隨城市化進程加速,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現今是博物館建設最好的時代,但同樣也是最差的時代。一方面,隨著國家對文化遺址的日漸重視,許多遺址得到妥善保護;但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也在不斷蠶食擠壓著遺址博物館的生存空間。
2 ?遺址博物館的建筑
2.1 建筑選址
一般博物館會配合城市規劃的布局,選址在人流量較大的城市區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區域,以方便人們參觀瀏覽,除此之外幾乎不受其他因素影響。而遺址博物館為了達到保護的目的,則必須考慮遺址的位置,也因此受城市規劃布局影響較小。一般在遺址保護規劃中會提出遺址博物館的選址建議,為了保護遺址的完整性,減少建設對遺址可能造成的破壞,通常選址都要避開遺址本體。但同時考慮到參觀流線的連續性,博物館也不能距遺址過遠,要將博物館的參觀與遺址現場的參觀流線銜接起來。規劃位置確定后,還要經過考古勘探,探明地下是否有文物遺存,特別要避免建設過程對遺址的二次破壞。
2.2 ?建筑規模
遺址博物館在選址時,對建筑規模和形態的控制會提出相應的要求,原則上應該盡量保留遺址原本的風貌,同時也要保證博物館的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些考慮一方面基于對遺址進行最大程度保護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投資和日常維護的成本問題,因此一般會對遺址博物館的規模進行控制。
2.3 ?建筑設計
在設計方面,總的設計原則是保護遺址、消隱建筑,盡量將建筑融入遺址區環境。此外,遺址博物館的建筑和一般博物館不同,遺址博物館的建筑空間構成對展陳流線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因此,在構思建筑設計時要了解或參與研究展陳方案和展線布局,為日后的展陳設計保留一定的發揮空間。在設計建筑時應適當加入遺址的文化信息,將遺址中的標志性文化符號轉換成建筑語匯加以利用,進一步體現遺址博物館的特色。
3 ?遺址博物館的陳列設計
3.1 ?對遺存構建筑物及其相關元素進行合理利用
與常見的各類歷史、藝術以及主題博物館相比,文化遺址博物館的廠址內所有元素都是展陳內容的一部分,無論是有形的建筑、工業生產設備還是無形的相關生產技藝、工藝與企業文化,都應當在展陳空間規劃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為了準確把握文化遺址博物館的展示主題與內容之間的關系,向參觀人群傳達工業文化遺產所蘊藏的特殊內涵,需要對遺址空間內對原有的部分構建筑物、遺存物品以及相關書面史料等進行必要的改造和整理,在不破壞與遺址主題相關要素完整性的前提下,從博物館運營視角對其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此外,在空間規劃和重構時,拆解和移除的部分建筑材料和遺存物視其特點應妥善處理,將可以在空間改造工程中利用的部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從而在展陳空間構建時減少現代元素,讓整體氛圍符合遺址的歷史原貌。
3.2 ?線路設計
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首先,需要設計的其瀏覽線路。在博物館的空間行進中,需要通過展廳來體現相應的瀏覽線路,對于簡單、清晰的線路而言,需要結合歷史時間的敘述、發展脈絡進行。例如,對于“六朝都會”的南京歷史遺址類博物館而言,其所發掘的遺跡超過了30處,加上遺址分散性強,因而缺少集中的展陳平臺。因此,設計者結合博物館空間格局,設計了一條長條線型瀏覽線路,便于參觀者在瀏覽過程中,更好地接受歷史文化信息。就像良渚博物館路線一樣,游客先從入口庭院進入,再選擇不同的展廳參觀,由中間貫穿到了庭院中,最終從庭院出口、引橋出來。在長條線型的空間中,游客在錯落的邊界中不斷改變著參觀的方向,猶如流水線一樣單一,卻十分高效,設計時試圖利用庭院的格局,彌補這種單調的線路,使參觀者在瀏覽中不會感到乏味、無趣。
3.3 ?展廳場景與意境的營造
前廳序曲的設計,是為成功地過渡到展廳場景,將博物館的主題敘述成功地引入高潮。因此,為在展廳營造起歷史場景與意境,需采用多種空間設計方法,例如,可利用動靜對比方法,將展廳由一個動態、韻動的空間形態,直接拉到一個靜態的意境中,經過鮮明的動靜對比,帶給參觀者強烈的視覺、心理震撼,從而在這片寂靜之中思考歷史、文化。例如,在良渚遺址博物館中,為展示良渚古國遺址,展廳將那個國度人們的生活、勞作場景進行了全面模擬,將其重新呈現在展廳,使參觀者猶如進入空曠的莫角山宮殿中,該展廳中,動靜意境的營造十分顯著,當參觀者情緒激動時,突然跳入了一個空曠、靜寂的空間中,相信其會對這些文物、展品的產生強烈地好奇心理。當然,在靜態空間中,展品的展陳方法也有講究,可將墻體作為展品,置于櫥窗中加以陳列,還可利用仿建城墻和真實遺址加以結合,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就像良渚博物館展廳中,將地貌截取出來進行展示一樣,真實的土質嵌入了仿建的墻面之中,二者互為整體,如此進一步增強了意境感,使人們猶如神游良渚古國一樣。
3.4 ?陳列形式設計
博物館的陳列形式設計主要是運用環境、燈光、字體、文字等元素,對文物的陳列進行組合“包裝”,通過這些元素達到優化展覽效果和強化展覽主題的目的。而遺址博物館陳列形式設計主要在于,運用遺址博物館所特有的遺址資源,在展廳營造與陳列主題相符的背景氛圍,設計出具有藝術感的參觀環境,引發觀眾參觀興趣。同時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將一些新的輔助設施引入,帶給公眾更加全面的遺址還原觀感。遺址博物館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文化符號,可以將其運用到陳列設計中,給公眾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遺址博物館除了運用好以上的陳列模式以外,還主要應該注意遺址的參觀路線設計,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參觀視角。
4 ?結語
正如王宏鈞教授所提到的那樣:“歷史遺址博物館展陳,是建立在文物標本的基礎之上,在博物館這一特定空間中,設計、配合相應的輔助展品,依據一定的歷史、文化主題、藝術表現形式等,整體組合所形成的一套系統的博物館展品群體。”因此,運用科學的展陳方式,深刻地傳達歷史文化主題,介紹藏品的基本途徑,實現與參觀者溝通與交流,是歷史遺址博物館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 佚名.遺址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