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關鍵詞】剖宮產;圍術期;護理;并發癥;疼痛
近年來臨床上產婦選擇剖宮產的幾率逐漸上升,剖宮產可有效解決產婦妊娠和分娩階段的各種緊急情況,降低產婦需要承擔的風險,減少對產婦的傷害,同時保障了胎兒的安全,提升了分娩質量。但剖宮產不屬于正常分娩方式,會給產婦形成一定創傷,產后易出現寒戰、尿潴留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剖宮產圍術期階段給予產婦良好的護理措施,對保障母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剖宮產產婦在圍術期階段接受全面護理的具體措施以及效果展開討論,具體內容如下。
1.1研究對象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84例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同時排除并有嚴重腎臟疾病、精神異常、不配合治療等情況。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分成兩個組別各42例,其中對照組年齡最小24歲,最大33歲,平均年齡(28.2±1.3)歲;實驗組年齡最小23歲,最大34歲,平均年齡(27.6±1.4)歲。所有產婦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協議書,對比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發現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基本的健康知識教育、飲食護理、生活護理、衛生護理等。給予實驗組圍術期全面護理,具體為①入院時主動向產婦及其家屬介紹醫院環境、病房設施,消除產婦陌生感。向產婦和家屬講解剖宮產的必要性和安全保障,排除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②術前一天,護理人員了解產婦生命體征情況、藥物過敏情況,組織手術人員共同參與病理討論,結合產婦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嚴格做好手術設備和器材的消毒措施,術前半小時保持手術室合理的溫度和濕度。③術中護理人員協助產婦擺放屈膝側臥體位,密切觀測術中體征變化,給予熱水袋進行物理保溫,控制藥液溫度,避免機體散熱,分娩中給予產婦語言鼓勵,分散注意力,促進順利分娩。④術后保持生命體征監測,觀察是否出現出血、子宮收縮等情況。協助產婦和嬰兒進行皮膚接觸,促進內源性催產素的釋放。術后告知產婦合理進食,12小時后拔除導尿管,指導進行下床活動,加快身體恢復。
1.3觀察指標通過視覺模擬評分(VAS)調查護理后的疼痛情況,分值越低表明疼痛感越少;通過新生兒Apgar評分觀察新生兒狀態,分值越高表明狀態越好。觀察護理后產婦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統計產婦產后出血、尿潴留、切口感染、寒戰等并發癥情況,得出總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臨床指標情況對比通過結果得知,實驗組VAS評分、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低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1。

2.2并發癥情況對比通過結果得知,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2。

臨床產科中剖宮產屬于較為常見的手術類型,雖然該手術風險較大,但由于可減少難產和高危妊娠等危險事件,也得到了產科的廣泛應用一。剖宮產術后易導致較多母嬰并發癥的出現,所以臨床對于剖宮產的圍術期護理逐漸重視。常規護理主要依靠護理人員的經驗進行,以醫囑為基礎,對產婦的心里狀態和實際需求考慮較少,缺乏足夠的關懷。導致護患關系欠佳,出現醫療糾紛,也增加了術后并發癥風險。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逐漸在剖宮產中應用圍術期全面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從術前、術中、術后各個方面給予產婦個性化護理,使產婦感受舒適護理體驗,更注重給予產婦關懷和照顧。從本次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VAS評分、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低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剖宮產產婦給予圍術期臨床護理效果較好,對比常規護理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產婦在剖宮產圍術期接受全面護理措施后,減輕了生理疼痛,嬰兒狀態良好,并發癥較少,加快產婦身體康復,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