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柳娟
【關鍵詞】肺癌化療;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負性情緒;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肺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化療,但是化療極易引發不良反應,患者往往會由于疾病帶來的一系列不適的癥狀以及化療過程中出現的毒副反應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導致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利于其預后康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m。因而,通過及時、有效的干預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是非常重要的。2017年6月~2019年4月我院對70例肺癌化療患者分組觀察,探討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見正文展示。
1.1基線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間70例肺癌化療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將這70例肺癌化療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為對照組(35例)、觀察組(35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36~74歲,平均值(59.27±7.42)歲;其中非小細胞癌有6例,鱗癌有22例,腺癌有7例;分期:I期有5例,Ⅱ期有11例,Ⅲ期有14例,Ⅳ期有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5-75歲,平均值(59.86±7.54)歲;其中非小細胞癌有6例,鱗癌有21例,腺癌有8例;分期:I期有6例,Ⅱ期有10例,Ⅲ期有13例,Ⅳ期有6例。在對2組泌尿外科手術患者的上述性別、年齡、分型、分期等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肺癌化療護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前期準備工作。由5名護理經驗豐富、專業水平過硬的護理人員共同組成認知行為護理小組,同時組織護理小組的成員進行相關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溝通技巧、患者常見的認知誤區以及干擾方式、肺癌化療患者心理特征、常見的行為護理方式以及注意事項等(二)第一階段為認知矯正。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將印有肺癌化療知識的手冊發放給患者,同時要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對其認知進行矯正,每周至少2次。對訪談中患者的認知誤區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肺癌化療患者常見的認知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點:①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僅僅根據個別的細節或是情況就否定整體。②隨意推斷。患者經常容易在沒有足夠的證據的情況下,就對任意、草率的做出定論。③夸大或是縮小客觀事實。④非黑即白,不能客觀的認識事物,不是全對就是全錯的思想。(三)第D段為行為療法。從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開始,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的基礎上,每周對其實施2次的行為干預,護理人員給患者發放漸進式放松的學習光盤,并對其放松訓練進行指導,使患者逐漸建立積極的心態。同時對于癌因性疲勞的患者進行干預,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方案,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四)第三階段為鞏固練習。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一周要給患者及其家屬對第二階段的訓練內容進行鞏固和指導,并為其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
1.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2組肺癌化療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并對其生活質量進行有效的評價。用SAS和SDS量表來評價焦慮、抑郁情況,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統計學處理
經軟件SPSS 22.0核算處理后,其中2組肺癌化療患者的各項數據用(x±s)表示,同時用卡方值檢驗,最終結果顯示為P<0.05,由此2組患者可以進行比對試驗。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明顯要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是在建立在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基礎上一種特殊的護理方式,護理人員通過訪談了解患者的認知誤區,并對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改變患者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使患者樹立正確的信念,進而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通過引導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緩解其負性情緒,從而達到穩定病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實施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后,患者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占有明顯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訴,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能有效的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