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楊雪
【關鍵詞】心功能;心力衰竭;中醫康復護理;預后
臨床上,心力衰竭屬于是一種常見病,以呼吸困難、無力與水腫等為主癥,具有死亡率高以及預后差等特點,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心力衰竭者而言,其死亡率在40%左右的范圍之內。中醫護理強調的是整體觀念以及辯證施護,為中醫治療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此研究中,筆者旨在探討心力衰竭中運用中醫康復護理的價值,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以2017年3月~2019年8月本院接診的心力衰竭病患74例為對象,按照電腦隨機雙盲原理劃分成試驗和對照組(n=37)。試驗組男女性分別有21例、16例,年齡介于41~72歲,平均(58.46+3.92)歲;風濕性心臟病者5 例,冠心病者者4例,肺源性心臟病者9例。對照組男女性分別有20例、17例,年齡介于40~72 歲,平均(58.87±4.12)歲;風濕性心臟病者5例,冠心病者19例,擴張型心肌病者3例,肺源性心臟病者10例。患者病歷信息完整,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組疾病類型與性別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都接受常規護理:治療性操作、基礎護理、疾病知識普及和病情觀察等,試驗組加用中醫康復護理:(1)做好患者的情志護理工作,針對悲憂者,采取愉悅療法,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疏導和勸解,以起到暢情養心、改善臟腑功能以及調和氣血的作用。給患者講笑話,為患者播放喜劇片,誘導患者大笑。對于思為盛者,采取怒勝思法,正確運用激怒療法,以促使患者宣泄出心中的不滿,以有效減輕其心理壓力。針對過悲以及過喜者,采取驚恐療法,予以患者適當的刺激,以起到制勝過喜的作用。(2)對于血瘀飲停以及心肺氣虛證者,予以按摩足三里穴、天樞穴、支溝穴和中脘穴等護理,利用食指指尖對上述穴位進行按壓,各穴位均按壓2~3min,3次/d,并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按摩,3次/d,每日3~5min,以起到通肺排便的作用。對于心血瘀阻與氣陰兩虛證者,予以按摩印堂穴和內關穴護理,并指導患者做適量的體力活動,比如:五禽戲、太極拳以及八毆錦等。對于心悸頻發者,建議用西洋參泡水代茶飲。對于心煩失眠者,鼓勵其在睡前用溫水泡腳。陰陽兩虛和神經虧損者,予以按摩三陰交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巨闕穴、神門穴以及心腧穴按摩護理,同時對其足底進行科學的按摩,加快氣血運行速度,提高心排出量。(3)血瘀飲停與心肺氣血證者,建議選擇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比如:魚類、瘦肉和淡菜等,同時也可利用黃芪、三七、川芎和人參燉兔肉。陰陽兩虛與神經虧損者,鼓勵多食用蓮子肉、枸杞、百合、大棗與山藥等食物。心血瘀阻與氣陰兩虛證者,建議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以及益氣養陰功效的食物,禁食寒涼以及辛辣的食物,同時鼓勵患者多食用紫河車、紅參、狗肉、太子參、羊肉以及太子參等食物。
1.3評價指標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對2組干預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心排血量進行測定,同時統計出各組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者例數,便于后期的分析與對比。
1.4統計學分析對數據的分析選擇SPSS 20.0軟件,t檢驗計量資料,也就是(x±s);X2檢驗計數資料,也就是[n(%)]。P<0.05有顯著。
2.1心功能分析對比2組干預前的心功能,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干預后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心排血量比對照組高,P<0.05。如表1。
2.2預后分析試驗組1例發生心血管事件,占2.7%;對照組11例發生心血管事件,占29.73%。對比發現,試驗組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低,X2=8.9724,P<0.05。
祖國醫學強調的是辯證與整體,且中醫護理還具有痛苦少、操作簡便、效果好、醫療費用低廉以及并發癥少等優勢,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護理的質量。祖國醫學認為,心力衰竭的發生和情志失常、寒邪內侵、年邁體虛、飲食失調以及勞倦內傷等因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在中醫康復護理中,能夠通過情志護理、飲食調護以及穴位按摩等方式,幫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狀態,并能起到清除瘀阻、通暢氣血以及疏經通絡的作用。另外,飲食調護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機體生理平衡。此研究中,試驗組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試驗組干預后的心功能比對照組好,P<0.05。
綜上,于心力衰竭中合理運用中醫康復護理法,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