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初級中學 潘喜源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在教育領域中提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進行全面培養。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主要包含六個方面,即對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科學精神的培養、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培養、責任擔當的培養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六個因素也構成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實際上就是從綜合方面對學生的素質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這是基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提出的教育策略,是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因此本文通過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有效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分別從核心素養構成要素的六個方面展開了具體策略的論述,希望對教學有所幫助。
人文底蘊主要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和見解、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體現在語文學習中,就是語文文化底蘊,語文知識的文化積累。教師在對初中生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將人文底蘊的培養時刻貫穿在教學之中。在具體教學活動的實施中,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的培養以及文學審美情趣的提高。首先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要進行能力的提升,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是主要學科,語文知識的結構性是十分強的,初中生必須將語文的學習規律扎實掌握,語文學習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基礎字詞的知識、閱讀理解以及寫作知識,教師要從這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在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只有注重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才能夠為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奠定基礎。其次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師要將民族文化穿插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初中語文的學習是建立在小學語文基礎之上的,因此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學積累,教師要在已有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要涉獵更深層次的傳統文學、經典子集等,通過對古典文化的傳遞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
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主要指的是在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對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以及行為表現做出科學的引導,要將語文知識點的科學價值體現出來。語文知識源于生活,大量的語文閱讀都是取材于生活,基于實際生活進行的創作。因此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結合生活開展教學是極其重要的,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領會語文知識和內涵,并將學習過的語文知識很好地應用在生活中,這對他們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很大幫助。例如在《黃河頌》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要對文章描寫的意境進行渲染,要將關于黃河形成的自然科學原理為學生講解,只有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學生才能更深刻地去體會文章的寫作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語文知識與自然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們知道,任何一種知識形態其實都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人類生活智慧和經驗的體現,因此各學科之間也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是提高核心素養能力的重要體現。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來說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能夠引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達成學習成果,能夠幫助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點滴中進行培養。語文學科對于初中生來說,相比于其他的學科,沒有很大難度,無論是知識理解方面還是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都比較容易,因為學生的學習難度低,教學的難度也相對低,然而這種較低的難度卻為教學效率的提升產生了嚴重阻礙。因此只有將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起來,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語文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內,教師應該向課外方向不斷拓展,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式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在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以往的“學會”學習方法向“會學”的學習方法上轉變。例如在《孫權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拓展,談談對文章內容的獨立見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從而做好更多的知識積累和運用。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中,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指的是,教師要積極對學生進行正面價值觀的引導,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下形成發展起來,體現在教學中,主要是學習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選擇和學習進程的評估調控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還包括體現在學習中的樂學善學、勤于反思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借助語文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這些優良品質,從而引導他們健康生活。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會形成健全的三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包括理論知識方面的能力培養,還包括道德品質、健全人格的培養,這是社會發展對優質人才的需要,也只有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促進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才能夠為將來的社會發展樹立優良風氣。
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融入教學中。雖然初中生還沒有真正參與社會生產建設之中,但是他們也是社會中的成員,也具有社會屬性,因此也要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突出體現就是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包括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社會、國家、國際關系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家國精神。
例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中,教師要借助這篇詩歌的學習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將詩人憂國憂民的大無畏精神進行感情的渲染,讓學生深刻體會詩人情感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感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加強對學生責任擔當的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意志和優良的品格,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體現。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必要元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能夠很好地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產生對知識探索的喜悅感和刺激感,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之處的同時,還能體現出語文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想象世界》教學中包括5篇課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文章的研究上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文章的閱讀探究,并自主展開討論和探索。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文章改寫,通過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親自體驗想象作文與故事的創作方法。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對他們創新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對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響應世界教育改革的體現,更是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將核心素養體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結合核心素養構成元素的六個方面進行具體教學策略的實施,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為教學重點,同時保證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效果的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