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明榮 袁春賢
文化影響思想,思想指導行為,行為決定習慣。安全文化建設是提升全民安全意識、提高全社會安全生產水平的有效手段。從本期開始,推出“安全文化”欄目,旨在探討安全文化建設的理論、方法、手段,交流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取得的優秀實踐成果,為企業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展示窗口和交流學習平臺。
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但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一些企業員工整體安全意識薄弱、“三違”現象比較普遍、安全執行力不足,企業安全文化匱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杜邦、殼牌等知名企業的事故統計分析表明,事故發生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所導致的,要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最有效的手段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表明(見圖1),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最高層級,是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內在動力,一流的企業為切實提高安全水平會重視安全文化建設。
無論是設備設施先進、復雜的高科技企業,還是工藝流程相對簡單的低風險企業,由于安全文化建設不到位、員工安全執行力不強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并不少見。1986年1月28日,美國造價高達12億美元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其直接原因是設施失效——右側固體火箭發動機裝配接頭和密封件失效,從而造成燃料泄漏引起爆炸;間接原因是設備采購交接流程不規范、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領導層對隱患不知情、安全管理文化淡薄,最終作出錯誤的決定。2005年3月23日,英國石油公司(BP)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煉油廠發生了嚴重的火災爆炸事故,導致15人死亡,170余人受傷。BP公司的事故調查報告指出,企業歷經多年的工作環境已被侵蝕到排斥變化的地步,員工個人感覺沒有提建議和進行改進的權力,煉油廠內由上至下缺乏溝通等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是事故發生并擴大的重要影響因素。

圖1 工業發達國家企業安全生產發展歷程示意圖

圖2 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平衡示意圖

圖3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六步法”
歐盟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企業安全管理僅僅依賴安全規章制度是不夠的,持續改進安全健康績效源自創立預防性安全文化(如圖2所示)。穩定可靠的設備設施、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業安全生產的基礎條件,而所有設備設施的操控、安全制度的執行都要由人來完成。實現全員行為始終符合安全要求、全員主動查找事故隱患并及時改進,實現員工不僅自己要安全、還能保護他人安全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一水平需要依靠安全文化建設。國際上許多優秀的企業,往往是安全績效水平很高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全面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持續推動了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創建,相繼出臺了AQ/T 9004-2008《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AQ/T 9005-2008《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評價標準》等規范性文件,但企業到底如何有效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存在理解上見仁見智、做法上五花八門的現象。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流程上看,包括成立組織機構,開展安全文化現狀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制定安全文化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安全理念的提煉、發布、強化滲透,根據理念修訂完善安全行為規范系統(優化制度、政策使其符合安全理念要求),通過各種手段提升安全能力、重塑安全行為、改善安全環境、營造安全氛圍等。
安全文化建設流程和步驟,既要符合標準規范明確的安全文化建設特征,也要符合企業自身的生產實際與現實條件。總結過去幾年上海電氣、京同熱電、青島地鐵等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咨詢實踐,結合對國內若干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的資料分析、實地調研、專題研討,筆者總結出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幾個實施要點,形成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六步法”(見圖3)。
在開展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前,應當針對企業生產經營特征和安全文化建設需求,編制安全文化建設長期規劃、階段性計劃或專項建設方案。長期規劃周期一般為5年以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文化建設核心內容、重點工作、進度安排、領導機制、人員組織、物資配備、資金安排等方面。在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按照工作的進展還應編制1~3年的短期建設計劃,或針對某項具體建設工作編制專項建設方案。
編制規劃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廣泛的參與性,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組織、企業文化工作組主導、其他部門共同參與。規劃內容與企業戰略規劃、企業文化建設規劃的要求相符合,與安全生產規劃、年度安全生產工作計劃相適應,并明確安全文化建設組織機構和各部門職責。
安全理念體系是企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安全價值觀的體現,反映企業全員共同的安全意志,包括核心價值理念和理念價值群兩部分,具有對企業價值觀的遵循性、本企業安全愿景的獨特性和確立過程的互動性。
(一) 核心價值理念
核心價值理念是反映本企業安全需求和期望的核心性安全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
安全愿景:在企業愿景的大背景下,企業在安全方面永遠為之奮斗、希望達到的圖景與期待,體現企業在安全藍圖上的共同愿望。
安全使命:在對企業自身和社會發展所做出的承諾中展現出的安全責任的更高境界,作為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安全目標:基于企業實現其宗旨所要達到的預期成果,提出安全的具體化衡量指標,即全員對安全生產的總要求。
(二)安全價值理念群
安全價值理念群是以本企業安全核心價值理念為指引,企業內部形成并確立的在安全行為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價值準則或踐行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
安全責任理念:在企業責任確定和履行的框架下,描述企業全員對于安全工作的承諾與踐行標準。
安全規范理念:滿足企業文化中制度規范的核心要求,對企業安全制度規程制修訂與評估的全過程提出根本規范。
安全執行理念:在將企業戰略決策和管理落地作為所有行為重要準則的同時,提出對于企業全員在安全生產上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執行力期望。
安全傳播理念:在企業文化信息傳播過程中,提出安全信息溝通交流的原則和展望。
在確立安全理念時,應當進行全員征集、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安全文化的凝聚和導向作用,構建形成各層級共享的、獨具特色的安全理念體系。
制度優化應遵循安全文化建設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雙建立”的原則,一方面建立安全文化建設相應制度、規范,從制度上對安全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保障,明確各級領導、各部門在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具體職責;另一方面建立以安全理念為原則的安全管理制度優化機制,清晰界定組織結構和安全職責體系,促進企業達到和維持良好的安全績效。
制度建立及優化應做到“三結合”:結合法律法規要求和本企業原有制度;結合企業個性化需求;結合生產經營業務活動實際。建立與優化過程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組織,安全生產職能部門負責,其他相關部門全面參與,廣泛征求本企業各領導、各部門、各員工的意見,通過安委會審議,并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發,適時開展制度合規性評價和運行效果評價。
企業應依據安全文化理念及要素內容,編制安全文化手冊,作為安全文化推進的媒介。手冊依據安全文化理念及要素內容進行編制,載體模式可以與企業文化手冊相一致,不限于傳統紙質或電子刊物、視頻等。做到圖文并茂,具有良好的傳播性,并在各個階段及時更新、修訂。
安全文化手冊的編制工作可以由安全文化建設小組牽頭,各部門、各崗位積極配合,發動自上而下全員參與,特別關注領導層和一線員工的參與程度。所用圖片、LOGO、文字內容來自企業內部采集或征集。
安全文化落地是安全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應作為長期工作,按照一定主題、項目,有邏輯順序和側重點地持續開展,并定期進行工作效果評估。安全文化落地工作主要包括:構建安全培訓體系、營造安全文化氛圍、暢通安全信息傳播渠道、開展系列落地活動等方面。
構建安全培訓體系。強化企業內部基礎培訓能力建設,完善企業培訓師專業結構,進行培訓師素質能力提升和安全文化內容先期培訓,強化培訓師資力量。優化培訓模式,進一步深化培訓教材的準確性和適用性,針對不同崗位人員設計課程和培訓方式,并開展持續不斷的“回爐”式教育培訓。做到“有培訓必有考核”,將一線員工的安全培訓考核與技術培訓考核相結合,將領導層、管理層的安全考核與業務考核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實操性的培訓考核。需特別說明的是,必須開展安全文化專項培訓,由安全文化建設工作主要負責部門制定年度安全文化培訓計劃,負責教育培訓的職能部門統籌安排,納入企業文化培訓內容,確保安全文化內容被企業的每一層級、每一個從業人員所熟知所掌握。
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安全文化建設并不只是通過規章制度要求和教育培訓的宣傳,而是應當營造一種安全生產的氛圍和工作環境,在思想、責任、價值等方面進行長期、反復的宣傳教育,并從哲學、文學、美學、藝術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文化滲透。一方面可以通過安全文化墻、宣傳海報、安全視頻、制度看板、標志標線、風險告知牌等視覺宣貫材料,形象、準確地展現企業安全理念、傳遞安全管理及安全風險信息,通過對整體生產區域、辦公區域、生活區域的目視化管理,營造安全視覺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對日常各種活動開展過程中形成的安全故事、安全格言警句等進行收集匯集成冊,將安全文化落在紙面上,擺在工作崗位和生活學習的全過程中,促進從業人員形成自主安全意識。
暢通安全信息傳播渠道。安全信息傳播渠道的建立與通暢是安全文化落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對外,應當將企業安全文化、安全品牌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品牌的一部分,利用社會責任報告、產品宣傳、專業雜志刊物等對外進行宣傳,獲取公眾和相關方的了解與認可。對內,打通內部傳播渠道,發揮OA系統、企業展板、微信平臺等單位內部傳播渠道的作用,積極發揮新媒體效用,建立內部“安全事務反饋機制”,促進安全理念與價值觀切實融入生產經營活動中。
開展系列落地活動。創新和豐富安全文化建設載體,可以通過組織促進安全文化落地的系列活動,有效激發安全熱情,提升安全意識和行為能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當與企業生產經營特征、安全管理需求、安全績效水平相適應。
安全文化階段性建設成果應當進行深入和具體化的評價,評估當前安全文化狀態與安全文化建設目標之間的差距。企業可以結合安全文化的各種影響因素、企業生產經營特征、安全管理實際水平,建立內容明晰、簡便實用、指標可量化的評估要求與內容,并對不同層級提出分級評判的標準。定期評估周期應與建設規劃周期對應,一般一年不少于一次,企業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需改進的工作,并及時落實整改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