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艷梅
2018年12月3日,我國又新增5家國際安全社區。“安全社區”是世界衛生組織推進的三大安全建設品牌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全民健康”戰略的基石,也是事故預防和傷害控制全球計劃的基礎。我國從2002年開始引入國際安全社區理念,截至目前,中國內地已建成112家國際安全社區,分別占全球和亞洲國際安全社區數量(403個)的27.8%和53.1%。

2018年國際安全社區命名儀式現場
2018年12月3日,國際安全社區命名儀式在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舉行。會上,包括順義區旺泉街道在內的21個社區被授予國際安全社區網絡成員,本次進行簽約、授牌儀式的社區包括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等5家新命名社區和上海延吉新村街道等16家復評命名社區。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主席戴爾·漢森、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總干事古爾邦·司瓊博格、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副理事長伊烈、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閻軍、順義區副區長鄭曉博、順義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單增友、旺泉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學英、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副秘書長陳文濤,以及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廈門等地的社區代表出席活動。
“安全社區”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第一屆事故與傷害預防大會上正式提出,并在會上通過了《安全社區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權利。這一原則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進全人類健康及全球預防意外及傷害控制計劃的基本原則。
“安全社區”具有廣泛的包容性,涉及到人們生活、工作乃至環境各個方面,涵蓋了生產安全、交通、社會治安、消防、工作場所、公共場所、學校、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家居、體育運動等諸多領域,其安全管理理念受到許多國家地區的關注和重視。
會上,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副理事長伊烈介紹,我國從2002年開始引入國際安全社區理念,截至目前,中國內地已建成112家國際安全社區,分別占全球和亞洲國際安全社區數量(403個)的27.8%和53.1%。我國的安全社區建設遵循的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元參與、聯合共建”的工作模式。實踐證明,安全社區建設是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打造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創新社會安全治理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徑。
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成立于2007年10月,轄區內有13個居住社區。街道的地域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融合”,即產業和居住的融合,老舊社區、新建社區和回遷社區的融合以及各類不同人群的融合。街道自2013年9月啟動安全社區創建工作,2014年底獲評“北京市安全社區”稱號,2017年9月順利通過國際安全社區的現場認證。
在創建工作中,旺泉街道一直堅持“拳頭意識”和“一盤棋思想”,采取“街道搭臺,企業唱戲”的形式,將資源整合后納入到安全社區整盤棋中,逐步形成企業和居民自愿融入社區、志愿者樂于奉獻社區、安全理念傳達到社區的氛圍,逐步提升居民歸屬感、認同感。
在“為老服務”方面,街道辦事處整合資源,結合有意愿的組織機構,開展公益服務。例如,在西辛社區創建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服務站由街道提供場地,社會組織機構提供服務,為老人提供免費的棋牌、按摩等公益活動;再如,轄區內的全聚德飯店,每到逢年過節,都組織傳統的飲食文化進社區,陪老年人一起過節。
在“為小服務”方面,街道辦事處發揮人才優勢,在居民中發現法律、金融、心理健康、殘疾人康復、醫療救護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將集專業知識和公益熱情于一身的他們,整合起來為社區提供服務。例如西辛一社區,組織志愿者在孩子們放學后進行一小時書法、美術等學習交流活動,既解決了家長對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后顧之憂,也為志愿者提供施展特長的平臺。
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辦事處安全科科長徐巍介紹,安全社區建設工作,重點是減少事故傷害。組織 “為老為小”服務,看起來不是安全管理重點工作,其實采取的是一套組合拳、一盤棋的思路,通過組織有意義的活動,解決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問題。
延吉新村街道位于上海市楊浦區,始建于1984年,下轄17個居民區。轄區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居住型社區,呈現出“老年人口多、弱勢群體多、老舊小區多,公共服務資源布局不合理”等區域特點。他們著力打造“黨建引領、文化再造、自治善治、平安宜居”的睦鄰家園,于2012年,創建成為國際安全社區,2017完成通過了復評工作。
五年來,街道以項目化為抓手,以多元化為特色,推動安全社區建設工作脫虛轉實,持續和新開展的項目共有21個,覆蓋相關單位49家,進一步筑牢了安全防線。
在消防安全方面,開展“15年以上房齡高層售后公房消防安全促進項目”干預,轄區火情總數下降幅度超過30%。在交通安全方面,開展“機非人混行道口項目”“事故多發路段交通安全促進項目”等,對重點道路區域進行了安全干預,不斷提升轄區交通安全管控水平。
在老年人安全方面,在轄區各“為老服務”場所、養老機構、老年人家中實施智能化防跌滑干預,使跌倒墜落事故發生數下降了17%。在兒童安全方面,通過在各中小學校進行環境安全干預,學生事故傷害發生數下降了40%。街道還新增了反家暴安全促進項目,圍繞潛在的家庭暴力,在17個居委會建立支持點,加強事前干預。
特別是睦鄰中心的創建,延吉新村街道是發端,也是浦東區乃至全上海市推廣的特色社區服務綜合體。睦鄰中心里,既有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站,還有老年人助餐中心、嬰幼兒親子園,以及運動健身房、圖書館、電腦課堂和戲劇沙龍等。作為百姓“家門口的會所”,睦鄰中心讓社區居民打開家門,走進公共空間,書畫、編織、唱歌、跳舞、茶藝、廚藝……每間活動室都受到社區居民的追捧。街道還依托睦鄰中心,在社區開展公共場所安全促進項目,加大區域內硬件設施、設備安全防護建設和用電、消防安全設施建設,發動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加大安全知識宣傳,提高居民安全意識,降低發生事故傷害的幾率。
據了解,通過五年多來的社區安全傷害監測,轄區內各類傷害預防效果明顯,未發生重大人員傷亡事故和惡性安全事故,轄區內治安案件、火災事故和各類傷害事故呈穩定可控態勢。社區居民的安全和健康也得到規范保障,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顯著提升。
會上,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主席戴爾·漢森表示,國際安全社區工作在1989年開始之后,全世界范圍安全社區不斷增加,現在安全社區覆蓋的人口超過兩千萬。他呼吁,已經命名的安全社區要成為其他社區的榜樣,將自己的經驗向全世界范圍的所有社區進行分享,為本地區的安全,國家的安全,以及全世界安全作出持續的貢獻,“我們一次一個社區,慢慢來”,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