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實驗區的建設涉及區域基礎建設、師資隊伍、高層引領等方面的融合和提升,是一種能快速提高區域藝術教育發展質量的高效管理方式。本文根據創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的經驗,從強化頂層設計、優化教師隊伍、創建品牌特色三個方面對該項工作進行探究。
關鍵詞:藝術實驗區 頂層設計 師資隊伍 品牌特色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教體藝廳[2000]1號)精神,湛江市霞山區于201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并于2016年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在創建過程中,全區群策群力,以藝術品牌特色為突破口、藝術領域均衡發展為方向、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切實深入開展了全區性的藝術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農村的孩子插上了藝術的翅膀。
一、強化頂層設計,推進均衡發展
頂層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為加強對全區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領導,區政府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分管副區長為副組長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督促指導推進實驗區建設工作;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實施方案,組建團隊,構建校長親自抓、分管副校長具體抓、相關處室抓落實、藝術教師齊參與的實驗工作推進格局。創建期間,區政府針對農村藝術教育的薄弱環節,于2014年啟動了“總校+校區”的管理體制改革,將16所農村薄弱學校與城區公辦學校捆綁辦學,樹立“總校+校區”一盤棋發展的觀念,改善校區辦學條件,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經過以上措施,各農村學校的學生回流率達95%以上,如湛江市第二十小學北月校區,在校學生從2013年的100多人增長到381人。
二、創新用人機制,優化師資隊伍
教師是實施國家教育方針的實踐者,是直接影響方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人為因素,霞山區高度重視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切實服務學校藝術建設需要。
一是加強藝術師資隊伍配備。實驗的三年中,在學校滿編的情況下,采取繼續招聘藝術類畢業生,擇優調入優秀在職教師,區內調整交流等措施,逐步緩解了農村學校藝術類師資短缺的壓力。二是拓展藝術教師任用渠道。挖掘教育系統內部資源,鼓勵有藝術特長的教師,采用轉崗等方式,改行教授藝術學科或兼教藝術學科,形成一支穩定的兼職藝術教師隊伍。此外,還外聘了民間藝人、本土藝術家和高校專家學者擔任學校藝術社團指導教師。三是提升藝術教師專業水平。教師培訓經費逐年增加,其中用于藝術教師培訓的比例逐年增長。2013年,霞山區書法家協會就對40多名志愿者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書法培訓;區教育局還組織藝術教師外出聽課、觀摩、研討、采風,或開展全區性或校級競賽課、優秀課例觀摩研討會,近三年,全區選派120多名藝術教師參加各級培訓,大大提高了藝術教師的專業素養。2016年和2018年,組織了全區美術骨干教師赴云南普者黑、貴州、重慶等地采風,采風活動對美術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四是保障農村校區藝術師資。“總校+校區”的管理模式使城區總校和農村校區之間的師資能統籌調配,互通使用,很好地解決了農村校區藝術師資短缺的問題,為農村校區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師資保障。
三、創建品牌特色,提升藝術素養
在藝術實驗區創建中,霞山區非常重視品牌特色的引領作用,為此,全區先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一)大力開展學生藝術社團活動。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藝術“2+1”項目,使每名學生根據各自特長或愛好都能掌握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并參加校級或班級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
(二)全面落實藝術教育“一校一特色”。各學校深入挖掘和著力培育本校的藝術特色,編寫校本教材,營造校園藝術教育氛圍,構建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藝術教育發展推進機制。
(三)有效促進農村校區藝術教育全面提升。總校依據本校藝術教育特色和師資力量,結合校區的實際情況,整體推進校區的藝術教育師資建設和特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穩步推進學校對外藝術交流活動。全區學校積極與國外學校和教育機構建立國際交流合作關系,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使全區教育發展更具前瞻性、國際性。
(五)扎實推進藝術競賽取得豐碩成果。2013年以來,霞山區在各級各類的音樂、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競賽、中小學生排舞比賽、書畫大賽、少兒圖文創意大賽、“天才夢想秀”電視大賽、歌手大賽、藝術展演、現場書法比賽等活動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當然,創建工作一直在路上,霞山區的全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區創建工作,雖然已經通過了廣東省專家的驗收,但工作仍然不能松懈,經驗需要繼續總結,未來的發展之路仍須不斷探索。
(作者簡介:曹楊波,女,本科,湛江市霞山區教育局,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研)(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