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亞軍
摘 要: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文化旅游獲得人們的高度青睞。特別是山西歷史遺跡較多,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人文文明都受到全國各地人們的喜愛。但在建設旅游景區和保護文物的過程中存在沖突,破壞文物的情況比較常見。為保證兩者達到平衡的狀態,不僅需要保護文物,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這一問題成為當前重要工作內容。文章從文物遺跡特征出發,提出文物保護和建設旅游景區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文物保護;文化旅游;融合
文物承載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維護56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是我國五千年發展重要寶藏。因此,在開發歷史景區的同時,必須保證合理規劃,加大宣傳保護力度,確保山西景區建設和保護文物兩者同步發展。
1 國內文物遺跡表現的特征
1.1 真實化
經過五千年文化沉淀,我國保留較多文物遺跡。文物遺跡是記載我國歷史信息的主要載體,文物遺跡充分地展示了人們日常生活。同時,文物遺跡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故此我國文物遺跡體現出真實化特征。祖輩在長期生產生活中遺存文化遺跡,是人們生活主要體現。可以側面反映人們生活狀況。文化遺跡不僅能夠展示人們日常活動,還可以全面展示人們生產生活,可以讓人們直觀感受各時期建筑文化和社會風氣的變化。文物遺跡具備真實性的特點,可以直觀反映人們日常生活。若文化遺跡缺少真實性,便導致研究文化遺跡這項工作失去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文物保護對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人們樹立愛國情懷具有重要價值。
1.2 永久性
現階段,國家將保護文物放在政治高度,社會逐漸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故此,大部分文物遺跡得到良好保護。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保護文物遺跡,為歷史學者深入研究歷史事件,掌握民族發展歷程,全面挖掘歷史和政治經濟提供保障。在研究歷史文物的過程中還可了解人們的生活習慣,這部分成果屬于文化資源。文物遺跡具備永久性特點,這是人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可以激發人們探究歷史的興趣,并且主動參與到歷史研究中。
1.3 不可再生性
時間與歷史不會倒退,并且是向前發展的。歷史名人和祖輩建立的建筑在當代成為文物,歷史文物是不可在生資源,并且是任何資源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是屬于每一位炎黃子孫,任何人或者企業均不能為獲取經濟效益進行破壞。歷史文物是見證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若遭受到破壞便不能夠還原。若修復文物時遭受到損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方法實行還原,但經過還原后的文物在風格和材料等方面均會發生變化。所以,這部分文物歷史價值將會降低,并且失去真實性的特點。為保證歷史文物保留原有價值,文物保護成為當前亟需開展的工作。
2 文物保護在文化旅游景區內的融合
2.1 積極宣傳地方文化遺跡
人們生活生產中遺存大量的文物,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是“不可再生遺產”,見證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山西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截止到今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余年,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還被譽為“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和華夏文明的搖籃。其中,禹鑿孟門的傳說便發生在山西省。山西境內有壁畫、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云岡石窟、中華五岳——北岳恒山、世界一絕懸空寺、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山西省需要積極投入到創建文化古都工作,積極宣傳地方文化遺跡,積極保護文化遺產。根據實地調查發現,參觀者在游覽中會對文化遺跡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壞,雖然破壞程度相對較小,但是長時間便會對文物遺跡完整性造成影響。故此,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門應該向社會普及保護文物的價值和重要性,確保旅游者正確地認識到保護文物可以直接體現出個人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只有做好宣傳工作,還可以號召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跡的工作,增添群眾基礎,為山西省開展保護文物工作增加生機、活力。
2.2 積極保護文物遺跡
只有積極保護文物遺跡,才可以提高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責任感,強化文化自信心。文物遺跡承載力有限,山西旅游景區必須結合具體狀況,站在可持續發展角度,科學評估、斷定文物遺產開發規模和承載力。開展評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現無序管理和開發過度的問題。若文物遺跡開發程度大于承受能力,便會產生較大的損毀。在初期階段產生的損毀并不能及時被發現,當發現損壞后應該及時展開修復。在修復的過程中應該還原文物本來風貌,遵從“修舊如舊,保留原貌”的原則,避免對文物造成破壞。這主要體現了對保護文物的準確把握,對保護文物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只有做到保留文物原來風貌,才可以讓參觀者了解到祖輩生活狀態,體會當時社會面貌及歷史文化。
2.3 明確發展規劃方向
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文物遺跡作用更加明顯,因此保護文物成為當前主要工作。山西省文物保護局需清楚認識加大保護文物力度的重要性,遵從保護文物標準和規定,為保護文物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建設景區階段會涉及大量的文物遺跡,所以必須端正態度、嚴格對待。首先,應該聘請行業專家展開研究工作,全方位剖析文物的作用和價值,為相關部門開展文物保護的工作提出實質性的建議。旅游開發人員應該加大重視程度,做好科學規劃,做好統籌和協調工作,對山西省歷史文物展開科學評估,確保其在發展中進行保護,在保護中做到發展。保護歷史文物主要是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山西省位于中國華北,位于黃河以東、太行山西側,被稱為“表里山河”。并且我國歷史上首位奴隸制政權夏朝便建立在山西,山西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按照物質形態劃分稱為“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按照非物質形態劃分為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在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今天,不能忘記山西省的歷史,只有積極保護并弘揚山西省歷史文化,才可以深入了解并認識山西省,為今后發展道路創造條件。
2.4 參考國外優秀的建議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會通過其他領域修建現代建筑,導致部分舊城被拆除,甚至會拆除個別文物遺跡。但是也出現恢復城墻的情況,導致在恢復和拆除之間存在矛盾。國外部分國家在解決拆除和恢復這一問題時的做法值得我國參考。如英國建設景區的過程中實施的方法可以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既可以保護文物遺跡,又可以不影響建設新景區,人們在挖掘英國文物時發現城墻保存完好,并且發現當地人們生活區域,這對研究本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經濟發展而言,改造舊城與建設景區存在沖突,英國采取的方式為不改變文物遺跡外觀,保護文物遺跡。這種方法可以保護文物遺跡,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責任感和文化氣息。山西省在保護文物的過程中可將建設景區和保護文物相結合,保護歷史文物,恢復歷史人情與風貌,讓人們了解并認識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物的同時,積極推廣旅游業,幫助當地經濟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為山西旅游發展描繪新的藍圖。在解決景區建設和保護文物遺跡問題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汲取國內外保護經驗,基于發展的基礎上探究可實施的發展道路,保證保護文物和建設景區兩者共同發展,在推動山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保證不會破壞文物遺跡。上述文章從文物遺跡特征出發,提出加大宣傳力度、積極保護文物遺跡、參考國外優秀的建議等策略,對保護文物遺跡、開發旅游景區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穎坤.文物保護在文化旅游景區建設中的融合——滿城陵山漢墓景區規劃設計的若干思考[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13):12-15.
[2]孫曉杰.淺論文物保護與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的融合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4):42-43.
[3]李冬利.淺談文物保護在新時期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科技投資,2018(A13):384-384.
[4]程善蘭.文旅融合視角下蘇州歷史文化旅游街區的保護與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12):135-137.
[5]吳璇歐,魏紅磊.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研究--以張家口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1-83+92.
[6]劉坤.水文化與城市生態旅游的融合與發展——武漢市東湖風景區規劃對策與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8(2):134-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