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 何樹先

【摘 要】目的:探討綜合康復方案治療吞咽障礙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神志清楚、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患者共12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對癥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綜合康復方案,包括冷刺激、手法訓練、球囊擴張、間隙性經口至食管管飼法等康復治療手段進行干預,根據患者病情、耐受能力制定吞咽障礙治療計劃表,每次治療時間為40分鐘,每天一次,14天一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醫療床旁評估量表分。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5.00%;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24±3.16)分,(23.77±2.49)分;觀察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81±3.33)分,(19.23±2.12)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結論:綜合康復方案治療吞咽障礙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病情嚴重程度。
【關鍵詞】綜合康復方案;吞咽障礙;療效
本文以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神志清楚、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患者共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對癥干預和在此基礎上加用綜合康復方案,旨在探討綜合康復方案治療吞咽障礙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神志清楚、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患者共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因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吞咽困難診斷標準[1];②洼田飲水試驗≥3級;③年齡≥18歲;④病程《2個月;⑤神志清楚;⑥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重度昏迷;②認知功能障礙;③治療相關禁忌癥;④臨床資料不全。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對癥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綜合康復方案,包括冷刺激、手法訓練、球囊擴張、間隙性經口至食管管飼法等康復治療手段進行干預,根據患者病情、耐受能力制定吞咽障礙治療計劃表,每次治療時間為40分鐘,每天一次,14天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依據洼田飲水試驗進行療效評價,包括治愈、有效及無效[2];②醫療床旁評估量表分值為14-36分,分值越高吞咽障礙越嚴重[2];其中改良醫療床旁評估表評分降低10-15分為顯著有效,降低5-10分為有效,降低0-5分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和X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5.00%;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24±3.16)分,(23.77±2.49)分;觀察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81±3.33)分,(19.23±2.12)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吞咽障礙在嚴重的創傷性腦外傷患者中的發病率為65%,急診部統計發病率為61%,康復機構統計發病率為41.6%。吞咽障礙在帕金森病中的發病率為32%~70%,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吞咽障礙的發病率約為50%~75%,且多發于疾病的早期階段[3]。據衛生研究機構估計,在美國由于腦卒中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所導致的吞咽障礙患者大約有30萬~60萬人,約30%~42%急性腦卒中患者有吞咽障礙。吞咽障礙會導致許多并發癥,如誤吸和誤吸性肺炎,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紊亂、窒息等。這些并發癥使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增加,延長患者住院時間,惡化疾病的轉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死亡[4]。
吞咽困難康復治療主要依賴于基礎神經網絡重組和側枝芽生,中樞神經系統被認為具有良好可塑性;在中樞神經元及其相關突觸連接損傷后能夠在短期內出現解剖和功能重組,而這一重組過程往往受外部環境、機體行為等多種因素影響[5]。本次研究采用綜合康復方案,通過冷刺激、手法訓練、球囊擴張、間隙性經口至食管管飼法等多種康復治療手段,有效刺激中樞突觸增強,建立新的突觸鏈,產生新的運動反射弧,盡早恢復吞咽功能。近年來,吞咽障礙的治療已成為醫療和社會的一項重大責任和醫學中的新熱點,隨著康復醫學的廣泛普及,吞咽障礙被重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治療方法及評估手段也日臻完善,吞咽障礙康復治療(功能訓練、代償性措施、生物反饋療法、電刺激治療)等技術手段在改善吞咽障礙方面已得到循證醫學的支持;
本次研究結果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5.00%;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24±3.16)分,(23.77±2.49)分;觀察組治療前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分別為(28.81±3.33)分,(19.23±2.12)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醫療床旁評估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提示綜合康復方案輔助用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在降低嗆咳程度、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具有優勢,與以往學者報道結果相符[6]。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方案治療吞咽障礙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病情嚴重程度,并有助于改善生存質量。但因納入樣本量相對較少、隨訪時間不足、單中心等制約,所得結論仍有待更深入研究確證。
參考文獻
[1]田野,熊高華,胡可慧,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營養狀況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6,31(6):430-433.
[2]Wakabayashi H, Uwano R. Rehabilitation Nutrition for Possible Sarcopenic Dysphagia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 [J]. Am J Phys Med Rehabi, 2016, 95(6): e84-89.
[3]王珊珊,顧瑩,劉敏,等.口肌生物反饋訓練結合常規吞咽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1):27-29.
[4]詹燕,劉艷陽,王珊珊,等.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后咽期吞咽障礙的康復療效[J].中國康復,2016,31(5):372-374.
[5]張燕琴,宋宗梅,唐銳,等.吞咽康復保健操對吞咽障礙的作用[J].西部中醫藥,2018,31(1):115-117.
[6]劉有山.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吞咽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及其對舌骨喉復合體動度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10):1782-1785.
[7]Li YJ, Ren K, Xing RX, et al.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five needles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reatment dysphagia after stroke [J]. Pakistan J Pharma Sci, 2016, 29(5):1745-1748.
[8]Chang, WK, Kim, KW, Seo HG, et al. Posture-Dependent Dysphagia After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 at Sternocleidomastoid in a Patient With Athetoid Cerebral Palsy [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8, 97(6): e51-e54.
[9]Wang Z, Song W Q, Wang L.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for post-stroke dysphagia rehabilitation[J]. Kaohsiung J Med Sci, 2017, 33(2): 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