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琪媛

【摘 要】目的:探究關節鏡下肩修補術的康復治療效果。方法:選取從2017年5月-2019年5月入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分配為各3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普通化的康復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強化的康復治療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疼痛狀況等。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肩功能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給予適當的康復治療訓練,能幫助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更快恢復,降低患者疼痛感,具有良好的康復治療療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關節鏡;肩袖修補術;康復治療
肩袖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肩部退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肩部的疼痛,出現肩關節功能的障礙。而導致肩袖損傷的因素很多,比如跌倒、拎重物等,老年群體的發病率較高。在臨床上對肩袖損傷患者,采用關節鏡下修補術,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并減輕患者的疼痛感[1]。但由于很多患者在術后的康復治療不理想,導致肩關節僵硬、或者難以愈合等現象。因此,對患者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尤為關鍵,需要對患者給予強度適中的科學康復治療訓練,幫助患者的盡快康復。基于此,我院嘗試選取近三年來入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開展相關的臨床調查研究,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7年5月-2019年5月入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分配為各3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普通化的康復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強化的康復治療訓練。對照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3.12±5.97)歲,左側肩袖損傷10例,右側肩袖損傷20例。觀察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2.79±5.66)歲,左側肩袖損傷11例,右側肩袖損傷19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可以比較(P>0.05),并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對照組給予普通化的康復治療。給予患者抗炎藥鎮痛,將肩關節用支架固定,在解除后,每周進行一次簡單活動的康復訓練,并時刻觀察患者的情況,出現并發癥等異常反應及時報告醫師。
(2)觀察組給予加強化的康復治療,現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后的第一個階段,對患者相鄰關節手腕、肘關節等進行主動活動,肩關節進行被動活動。并在兩周后,開始三角肌的等長收縮活動。在訓練時期需要佩戴肩關節專用的吊帶,在訓練后給予半小時冷敷,減輕患者的疼痛感[2]。②術后的第二個階段,主要以主動訓練進行,對患者的肩關節朝各個方向進行主動活動,逐漸開始針對肩袖損傷部位,進行強制性的訓練。同時,鼓勵患者以側手,參與日常的生活活動,比如洗臉、刷牙、穿衣服等,不斷的強化肩關節功能,以及促進周圍力量的提升。③在術后的第三個階段,對患者實施抗阻的訓練,指導患者以肩關節各個方向,進行牽拉,保持關節的最大活動范圍。比如,利用墻壁拉力器,來鍛煉患者在肩胛骨平面上的肩關節外展。讓患者保持站立狀態,側向拉伸裝置,且肩部下垂,沿肩胛骨平面將繩子向外側牽拉,保持繩索與手臂的平行[3]。④在患者恢復一段時間后,對患者進行不穩定支撐面的訓練,主要以低負荷的耐力性為主,循序漸進的增強訓練負荷,強化肩胛帶的肌肉能力,以及肌肉的神經控制水平程度。比如,采取膝手支撐,在肩關節無痛狀態下練習俯臥撐。⑤在患者的三個月以后,基本可以進行任何的活動,比如游泳。但在半年內要避免接觸性的運動,比如籃球[4]。⑥適當的肌肉訓練,可以使用一千克的啞鈴進行提拉,每次提拉三十次。并進行出拳動作,每次三十次。⑦在患者出院后,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健康宣教,囑咐患者自覺進行肩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每周三次。
1.3 觀察指標
經過兩組患者的康復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詳細記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肩關節的活動度、肌肉力量以及疼痛狀態。并且,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美國肩肘醫師協會評分(ASES),對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一年后的評分進行比較,分值為0-10,越大表示疼痛感越強。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其中,以t作為檢驗計量資料的對比,最后結果根據p<0.05,代表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狀況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如表1所示。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肩功能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如表2所示。
3 討論
肩關節作為人體最佳靈活的球窩關節,能夠做多種不同程度的活動,包括屈、伸、拉等,能夠擴大肢體的活動范圍。肩袖是有岡上、下肌、肩胛下肌等肌腱,包繞肱骨頭前后方所形成的袖套樣結構,具有控制肩關節運動的作用,確保其運動的穩定性。在臨床上,肩袖損傷較為常見,主要會造成患者的肩部疼痛、僵硬等癥狀,導致患者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而關節鏡作為一種診斷和治療肩袖損傷的重要標準,通過對患者的肩袖肌肉重建,來改善患者的肩關節運動功能[5]。采用手術修補,能夠盡最大化的保留三角肌在肩峰的附著點,使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能恢復到原有的水平。但由于肩袖組織的供血系統不夠,在修復術后難以完全恢復原有結構的機械強度,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術后康復治療,來增強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確保患者更快的恢復到正常生活。
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損傷和手術情況,結合患者年齡等方式,為患者制定強度適中的康復訓練方案,確保患者康復治療的實效性。從而最大程度上加快患者肩關節組織的愈合,恢復患者的肩關節正常功能,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文中主要以對患者的加強化康復治療訓練為主,為患者實施循序漸進的訓練強度,減輕患者局部組織的水腫,或者炎癥[6]。為了進一步證明其療效,我院嘗試選取近三年來入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分配為各3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普通化的康復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強化的康復治療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肩功能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給予適當的康復治療訓練,能幫助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更快恢復,降低患者疼痛感,促進患者更快的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鄭銀家.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及延遲康復治療介入的療效比較[J].雙足與保健,2018,27(06):40.
[2]徐武巖,王華軍,查丁勝,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19,5(1):48-53.
[3]郭綺琪.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及延遲康復治療介入的比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7):10-11.
[4]劉翠霞.肩袖損傷關節鏡下修復術后觀察與康復護理方式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121.
[5]李培浩,徐慰凱,謝逸波.關節內類固醇注射治療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肩關節僵硬的隨機對照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9,42(01):89-93.
[6]郭銳,王華軍,董云,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與延遲被動運動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8,34(10):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