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摘 要】目的:探討個性化延續護理在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作用。方法:樣本時間:2017年4月-2018年4月;樣本對象:7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觀察組(n=37)和對照組(n=37),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血壓變化、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應用個體化延續護理,患者血壓水平降低,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護理滿意度非常高。
【關鍵詞】個體化延續護理;高血壓患者;定期隨訪
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群體高發,主要特征為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收縮壓在140mmHg及以上,舒張壓在90mmHg及以上),伴有心、腦等臟器功能性損害。臨床研究表明[1],高血壓發病與環境、遺傳、年齡、生活習慣等有關,可通過改善患者的上述生活習慣等,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部分患者出院后,不能夠按醫囑服藥,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甚至降低生活質量。近年,個體化延續護理逐漸被應用到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臨床效果顯著。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年4月-2018年4月到本院就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選取74例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65-77歲,平均年齡(71.33±4.25)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10.51±2.67)年;觀察組男27例,女10例,年齡67-80歲,平均年齡(73.52±4.68)歲,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1.55±2.9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在65歲至80歲之間;②與高血壓診斷標準[2]符合;③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臟器功能障礙、繼發性高血壓;②有精神、閱讀障礙,無法獨立完成調查問卷。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為老年高血壓患者提供飲食、用藥指導,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相關知識。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個體化延續護理小組:優選護理經驗豐富、責任意識強的護理人員,成立護理小組,定期為其提供知識技能培訓,使護理人員具備較高的溝通交流、心理疏導能力。②制定護理計劃:護理小組成員應依據患者個體狀況、病情等,將護理目標、注意事項、護理方案等確定下來,明確組組內成員責任及分工,使護理工作更加全面。③住院期間護理工作:老年高血壓患者入院至出院都由同一護理小組負責,護理人員要詳細記錄患者血壓、體征信息、治療方案、飲食狀況、睡眠情況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作息習慣。為患者提供血壓監測指導,制定合理飲食運動方案,把復查計劃確定下來。④出院后護理: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等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關系,定期詢問患者血壓、服藥、運動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提醒患者及時入院復查。除此之外,還要定期上門隨訪,為患者體檢、校正血壓計等,一旦發現血壓波動、并發癥等,在第一時間干預。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游戲、茶友會等形式,為患者疏解心理壓力,消除負性情緒,鼓勵老年高血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本病。
1.3 觀察指標
①血壓變化: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②生存質量評分:干預后3個月,用SF-36健康調查簡表評價患者生存質量[3],包括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8個維度,各維度分值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好。③護理滿意度: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發放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含護理質量、護理態度等指標。總分100分,60分以上即可視為對本次護理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的各類統計學數據用SPSS23.0軟件處理,收縮壓、舒張壓、生存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以X2檢驗,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壓變化對比
干預前,觀察組收縮壓(132±4)mmHg,舒張壓(101±5)mmHg;對照組分別(131±3)mmHg、(121±10)mmHg。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17、1.558,P=0.114、0.062)。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收縮壓(98±12)mmHg,舒張壓(65±5)mmHg,對照組分別(121±10)mmHg、(87±4)mmH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956、20.899,P均= 0.000)。
2.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生理機能(76.22±11.09)分、軀體疼痛(79.45±8.33)分、社會功能(86.96±13.55)分、情感職能(80.01±11.45)分等明顯比對照組生理機能(68.31±12.68)分、軀體疼痛(74.85±9.01)分、社會功能(78.56±11.24)分、情感職能(72.53±8.22)分高,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56、2.280、2.902、3.228,P=0.003、0.013、0.002、0.001)。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有35例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4.59%;對照組有28例護理滿意,滿意度為75.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232,P=0.022)。
3 討論
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表現為動脈血壓慢性升高,該病對老年人的危害非常大,很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血壓控制一直是治療高血壓的有效手段及方法,不僅能夠使患者血壓保持穩定,還能夠確保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提高其護理工作滿意度。然而,因老年高血壓患者晝夜血壓波動非常大,需要定期進行血壓監測,而老年人認知水平有限,部分患者出院后不能按照醫囑服藥、監測血壓等,甚至生活、飲食方式等不合理,導致血壓波動非常大,難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嚴重者可引發腦卒中等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以往常規護理模式僅在患者住院期間為其提供飲食、用藥指導及健康教育等,沒有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定期回訪,導致部分患者血壓水平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近年,個體化延續護理逐漸被應用到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效果顯著。
在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采用個體化延續活力模式,除了為患者提供醫院病房護理外,還將護理工作延伸至家庭,便于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獲知患者出院后的情況及是否遵醫囑運動、飲食、服藥等,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指導,保持其血壓穩定。通過成立個體化延續護理小組,提高護理人員專業及綜合能力,為老年高血壓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保證護理工作的全面性及針對性。在患者入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通過詳細記錄、監測患者血壓狀況、體征信息等指標,幫助患者確定飲食、運動方案,制定復查計劃等。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微信、電話等及時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從血壓、服藥、飲食、運動等方面為患者提供線上健康指導,并告知其入院復查時間,使老年患者血壓水平得到有效監測。依托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活動等,增加老年高血壓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認識,在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稍加注意,有效克服該疾病。研究結果顯示,經個體化延續護理干預半年后,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降低,生存質量評分也高于對照組,患者及家屬對個體化延續護理工作普遍比較滿意,P<0.05。
綜上,在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用個體化延續護理模式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持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控制血壓水平,使老年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提升護理滿意度等。表明,個體化延續護理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然而,本次研究中,病例資料并不是很多,結果普遍性有所缺失,建議臨床選取更多病例資料,再次開展研究,以期取得最佳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古文帆.個體化延續護理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7,4(5):137-138.
[2]張新.老年高血壓患者康復中實施精細化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18,3(4):184-186.
[3]王曉東,武永峰,等.基于移動管理系統的延續性護理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知信行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6):1934-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