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7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康復護理過程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在此基礎上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和促進患者康復,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循環障礙性疾病中的一種,具有顯著的發病突然、致死率與致殘率高等諸多特征。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一旦發病,會誘發患者出現功能性障礙問題,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能力消失,進一步加大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現階段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實際情況分析來看,為了有效強化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一般會配合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促進護理效果的提升。本文針對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這一問題,展開以下研究。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選擇7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樣本,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年齡43~75歲,平均(60.22±6.50)歲,腦梗死部位:左側部位梗死患者17例,右側部位梗死患者18例。觀察組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年齡42~74歲,平均(62.00±6.32)歲,腦梗死部位:左側部位梗死患者15例,右側部位梗死患者20例。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之后,均給予相應的常規檢查,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案,內容如下:科學的用藥指導,針對性展開吞咽功能障礙護理和運動性訓練。觀察組患者額外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內容如下:
(1)確定臨床護理路徑。綜合分析患者病情發展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的發病特征和臨床表現,制定科學的臨床護理策略。明確患者康復訓練具體內容以及需要檢查的各項內容。
(2)健康宣教。針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期間的多種注意事項,對患者和患者家屬展開健康宣教,使得患者可以對疾病有個深刻的認知,這樣有利于糾正患者對于疾病的錯誤認知。與此同時,通過口頭宣教、舉辦集體宣教活動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臨床積極性和依從性的進一步提升,為后續治療工作和護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3)生理干預。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實施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要求護理人員于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4點,測量患者血壓水平;選擇早晚兩個時間段,對患者的脈搏與心率指標進行檢測;選擇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和記錄。這一過程中,如果發現各項指標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做好記錄,并將情況上報給主治醫師,分析異常問題的出現原因,從而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對于合并高血壓的患者,為了保證臨床治療效果,要求患者按照醫囑服用降壓藥物。
(4)心理干預。缺血性腦卒中疾病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受到疾病的影響,患者自身的運動功能與神功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誘發患者出現過度緊張或者焦慮等負性情緒。對此,需要護理人員強化與患者的交流,給分析患者負性情緒的出現原因,針對性采取疏導措施。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或者為其講解相關治療成功案例等方式,幫助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5)康復訓練。分析患者運動功能情況,觀察患者病情得到較好控制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早期康復訓練干預。期間,協助患者保持肢體功能體位,伸直髖關節與膝關節,同時將肩關節呈敬禮位,踝關節呈90°彎曲,在患者小腿外側部位放置一個枕頭。對于無法自主完成以上動作的患者,需要護理人員配合完成,每間隔2h協助患者進行以此體位更換。除此之外,配合實施輕微的關節活動,比如指關節等等,通過手轉核桃等方式,強化患者小關節運動功能的恢復。此外,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鼓勵患者完成簡單字母的發音,利用簡易的卡片,強化對患者的口語發音和記憶力的訓練。
(6)出院護理。對患者各項身體機能展開全面檢查,對患者功能障礙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總結護理過程在潛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優化和改進。為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訓練制定計劃,指導患者完成繼續性功能訓練,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叮囑患者定期到醫院接受復查。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后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評分情況,同時計算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P<0.05,提示組間對比差異明顯。計數資料以%表示,借助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借助t完成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評分情況
由表1兩組患者護理后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評分,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三相評分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護理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出現1例壓瘡情況和1例肺炎情況,經計算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對照組患者中出現3例壓瘡情況和2例肺炎情況,其并發癥發生率為14.29%。對比來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0.11±1.89)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3.30±2.25)d(P<0.05)。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是現階段臨床上常用的一類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是指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實施的一套系統性護理,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護理需求,采取相應的針對性護理干預[1]。本次研究中,綜合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認知功能三相評分分別為(74.56±2.50)分、(79.89±1.90)分和(27.75±1.00)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82±2.30)分、(70.20±1.23)分和(22.60±1.32)分(P<0.05)。此外,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住院時間,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0.11±1.89)d,與對照組的(13.30±2.25)d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P<0.05)。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自身的運動功能與神經功能往往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配合實施有效的訓練干預,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加大患者出現意外傷殘的記錄[2]。這種情況下,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患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著突出的作用價值。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臨床護理的要求隨之不斷提升,為了更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臨床護理路徑由此產生。參考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工作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常規護理中的不足之處,同時在保證護理質量和強化臨床治療效果等方面,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臨床護理流程向著規范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質量的提升,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從而達到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和提升護理安全性的目的。全面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掌握情況,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模式具有顯著的目標性與指導性特征,通過積極引導患者完成早期康復鍛煉,有效控制并發癥問題的出現[3]。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綜合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運動功能障礙程度,在給予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全買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志宏.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臨床效果[J].臨床研究,2018,26(09):153-154.
[2]李金梅,周長美,張偉偉,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2):171-175.
[3]李金梅,周長美,張偉偉,等.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預后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17):2049-2051.
作者簡介
陳香年(1982-),女,藏族,甘肅省天祝縣人。大學本科學歷,職稱:主管護師(中級)。研究方向為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