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婷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程序在白血病護理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者,結合患者的病情特征對其進行化療,然后按照護理程序要求進行護理干預,旨在系統化地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心理問題等。在治療過程結束后,按照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的結果,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評分差異,分析護理程序所起到的作用。結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治療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比治療前有極大改善,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所好轉,證明了護理程序的優化管理對于改善白血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實際作用。結論: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效果相對較好,對于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控制具有顯著作用,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可以通過這一方式得到提升,是今后相關類型疾病患者護理工作中可供參考的方案。
【關鍵詞】護理程序;白血病護理;應用效果研究
白血病本身是一種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患者在患病期間需要進行大劑量化療或間歇化療等。但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于化療在對白血病細胞進行殺傷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機體的正常組織與器官功能,產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損害,且接受化療的患者一旦復發,重新化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會引起心理狀態的改變[1]。對此,我們需規范護理程序,了解護理過程的細節要求,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保障患者的恢復與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者。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14-70歲,平均年齡(41.1±2.2)歲。所有患者在經過臨床診斷后確定為白血病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45例,慢性白血病15例。
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而展開,且研究經過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后展開。
1.2 方法
結合患者的病情特征對其進行化療,然后按照護理程序要求進行護理干預,旨在系統化地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心理問題等。治療期間需要嚴格觀察化療藥物之間所存在的配伍禁忌,對用藥時間、用藥劑量進行合理控制。
護理程序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2.1 病情觀察
病情觀察主要通過入院評估工作來展開,在入院后的24h內就需要對患者的實際狀態展開評估,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心理狀態等,從而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以便于作出綜合性判斷,以此為基礎構建合理的護理計劃[2]。
1.2.2 心理干預
患者在長期的化療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何指導患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疾病成為了護理過程中的關鍵。一般來說白血病患者的普遍心理狀態為恐懼、焦慮、抑郁等,護理人員應該將健康教育作為核心,讓其以正確的心理狀態面對疾病,消除其不良情緒。
1.2.3 不良反應控制
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疼痛、藥物反應、出血等。化療期間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治療記錄展開分析,并嚴密觀察患者的出血或不良反應癥狀,以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胃腸道反應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鎮靜劑等藥物進行改善[3]。
1.2.4 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包括抗感染護理、口腔護理與肛周護理等,需要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潔與肛周清潔,必要時使用部分抗菌藥物或紅霉素軟膏進行[4]。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過程結束后,按照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的結果,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評分差異,分析護理程序所起到的作用。SAS與SDS評分數據越低,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好,反之則說明心理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數據差異使用t檢驗,以P<0.05判定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治療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比治療前有極大改善,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所好轉,證明了護理程序的優化管理對于改善白血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實際作用。詳細數據見表1所示。
3 討論
護理程序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案,也是新時期科學化護理理念下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白血病是一種常見疾病,但其治療過程相對較長,療程時間長,患者在治療期間內會面臨各種類型的不良反應而產生心理負擔,且即便進行按時化療,也會有疾病復發的可能性,此時對于患者的思想干預與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合理運用護理程序也是治療過程的關鍵[5-6]。從本次研究的數據結果來看,患者在治療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比治療前有極大改善,數據差異顯著,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所好轉,證明了護理程序的優化管理對于改善白血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實際作用。可以看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了明顯提升,也可以以此為基礎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治療方案上值得臨床推廣[7-8]。
通過制定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的臨床護理路徑,能夠分析護理過程對于患者情緒與生活質量間的關系。有相關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進行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認知,改善其焦慮與抑郁狀態,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懷。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到自身的錯誤認識,及時調整心態,直至達到預期的恢復目的[9]。按照護理程序的步驟來看,本次研究中的各項措施符合護理程序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與評價要求。在入院后,就對患者的實際狀態與病情展開了評估,以此為基礎診斷患者的實際狀態,做好詳細的護理恢復計劃[10]。在具體的實施環節,為了達到預期的護理目標,應該在服務對象護理問題的基礎上描述患者的具體問題,最終展開評價,將服務對象與護理預期目標進行對比,同時在必要時需重新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態,以此為基礎引入護理程序的下一階段循環[11-12]。整體的護理程序系統化地貫穿于護理過程始終,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展開個性化護理,為今后的健康教育路徑開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將一些其它疾病的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內,豐富調查內容。
綜上所述,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效果相對較好,對于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控制具有顯著作用,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可以通過這一方式得到提升,是今后相關類型疾病患者護理工作中可供參考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劉娜,張成順.優質護理理念在急性白血病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100-101.
[2]高玲.PDCA護理管理程序對白血病患者PICC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7,22(18):89-89.
[3]陳錦雪.健康宣教標準路徑對老年白血病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中外醫療,2018,37(31):121-123.
[4]閆爭艷.急性白血病護理中健康教育應用的臨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3).
[5]芮海鷹,熱依娜·烏甫里.探索心理護理在白血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v.18(66):297.
[6]李先梅,張友山,李敏.慢性疾病軌跡模式護理在白血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3).
[7]杜微.PDCA護理管理在白血病患者PICC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1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