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社區)干部“微權力”濫用,儼然成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必須解決的問題,其危害不容小覷。為了有效治理村(社區)干部“微權力”濫用行為,應當從創新教育培訓、完善監督約束、健全培養機制、出臺標準體系、強化激勵保障等方面進行綜合施策、精準治理。
關鍵詞:村(社區)干部;“微權力”;濫用治理
從近年來各地查處的案件看,村(社區)干部濫用權力導致的“微腐敗”問題占比較高,其危害不容小覷。“散去的人心”已經蔓延到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基層社會的人心秩序亟待重建。[1]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因此,必須大力整治村(社區)“微腐敗”,凈化農村基層整治生態,厚植黨的執政根基,切實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一、創新教育培訓,讓法紀銘刻在村(社區)干部的內心里
構建科學化常態化的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機制,是防治村(社區)干部“微權力”腐敗的重要保障,是強化村(社區)干部依規依紀履職的重要手段。一是開展訓前調查。要以村(社區)干部的業務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法紀遵守、政策執行、能力提升、基層自治、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訓前調查,摸清其真實迫切的培訓需求,然后按照“缺什么”“訓什么”的原則組織培訓。二是分類設置班次。由于我國城鄉發展參差次不齊,農村社區之間、農村社區與城鎮社區之間、城市市區與農村社區之間、城鎮社區與城郊結合部社區之間情況迥異,不同社區開展基層治理面臨的基本情況、工作對象、目標任務不同,其干部面臨的廉政風險亦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分類設置不同班次、針對性安排內容和教師開展進行培訓。三是分片開展培訓。以往村(社區)干部的常規培訓大多集中在城市,且主要以村(社區)書記和主任為主。其結果有二:既沒有做到村(社區)干部培訓的“全覆蓋”,又增加了他們(特別是村干部)的負擔。因此,順應村(社區)干部要求,分片區設置培訓班次,組織專家學者“送學”下鄉鎮(街道)顯得非常必要。四是“以案四說”培訓。鄉鎮(街道)紀委(紀工委)、片區紀檢監察組可將村(社區)干部納入“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警示教育范疇當中;有條件的村(社區),可組織旁聽村(社區)干部職務犯罪案件的庭審;可選擇優秀村(社區)干部現身說法,幫助其構筑拒腐防貪的“免疫防線”。
二、完善監督約束,讓權力“走好最后一公里”
監督是優化村(社區)權力-權利配置的的關鍵。[2]健全的監督和制衡機制是促進村(社區)事務有效開展的必要措施,也是確保村(社區)干部在工作中依法依紀廉潔履職的關鍵環節和基本途徑。一是推行村(社區)權力清單制度。權力清單,明確了村(社區)干部在基層治理中的權力邊界,可從源頭上有效制約村(社區)干部權力的濫用、尋租與腐敗。建議各鄉鎮(街道)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涉及重大事項決策、采購和招投標管理、財務管理、工作人員任用、三務公開、“三資”管理、救助救災、陽光村務、基層組織管理、服務村民、黨員發展等具體事項,全部“清單化”“流程化”,確保“清單外無特權、清單內有監督”。二是健全村(社區)監督體系。其一,發揮派駐優勢,建議村(社區)實行紀檢監督員制度,安好村(居)務監督的“探頭”,可實行專任制,也可實行紀檢監督員與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一肩挑”;其二,強化駐村干部在黨的建設、低保聽證、項目建設、資產處置等方面的指導和監督責任,加大失職瀆職的問責力度。其四,建議由派駐紀檢監察組織定期對“村財鄉管”、困難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等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督促。三是村(社區)推行“規矩指數”考評。其一,可著重從政治規矩、基礎工作、工作實效三個方面入手,科學設置考核內容,突出講政治規矩設置“紅線指數”,突出基層基礎工作設置“基礎指數”,突出工作實干實效設置“績效指數”;其二,創新考核方式方法,力求操作簡便,通過干部自評、群眾測評、駐村點評、鄉鎮街道終評、區級抽評,實行多維度考察;其三,突出獎優罰劣,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實行實效式考核,避免考核成為“稻草人”,要與村(社區)干部的日常考核、報酬發放和榮譽表彰掛鉤。
三、出臺標準體系,讓基層治理邁入法治的軌道
眾所周知,縣級以下基層沒有立法權,但可以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標準體系建設實現法律補缺,產生“類法律”的社會效應,同樣能夠實現村(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有力提升。一是出臺小額公共投資項目比選辦法。目前,Z縣區的村(社區)實施的公共投資項目,大多都在法定的招標投標數額以下,無法進區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招投標。雖然各鄉鎮(街道)都出臺了相應的比選辦法,但在具體標準、操作流程、監督評估等方面都是各自為政,且效力不夠,這為少數村(社區)干部違規操作留下了制度“漏洞”。因此,建議由縣級出臺規范性比選辦法,為小額公共投資項目的比選操作提供統一的依據遵循。二是組織申報“社區標準化試點項目”。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縣級以下基層不能制定法律,但可以借鑒“楓橋經驗”,在鄉鎮及村(社區)探索關于“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違法監管、公共服務、民主自治”等方面的社會治理“標準化”建設,作為基層“立法”的補缺,產生“類法律”的作用,進而提升村(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水平。[3]因此,建議上級政府和部門積極支持組織鄉鎮(街道),向國家標準委員會申報“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為村(社區)標準化建設爭取到上級更多的政策、資金、項目、人才支持。
四、強化激勵保障,讓村(社區)干部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健全村(社區)干部的激勵保障制度,是有效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干多干少一個樣、優秀后進一個樣”現象,有效激發村(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有效預防“微權力”濫用的重要舉措。一是適度提高村干部補助標準。其一,鑒于村干部補助明顯偏低,國家財力有限等問題,建議在推行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交叉任職,或鄉鎮(街道)優秀公務員下派任職的前提下,適度提高村干部補助標準,同時,鼓勵和支持其參加養老保險;其二,可以參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設立村(社區)干部離職或退休補償金,改變過去離(退)職無保障甚至“晚年失節”的局面;其三,將村(社區)干部納入社會工作者隊伍,走職業化道路,探索試行薪酬績效化管理模式,按照“同工同酬、以崗定薪、動態調整”的原則調整其經濟待遇,保證待遇與社會平均工資保持同步增長。二是打破發展空間“天花板”。其一,必須打破“土秀才”不能“登科”的陳舊思維和固化模式,暢通村(社區)干部晉升的渠道和平臺,可以適當增加村(社區)優秀干部定向公開選拔考錄鄉鎮街道公務員的名額,也可以讓村(社區)優秀干部成為鄉鎮街道的后備干部,從而給他們提供更多公職化的機會;其二,大力推舉工作能力強、對轄區貢獻大的村(社區)干部成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為他們積極參政議政創造條件;其三,區縣級部門、鄉鎮(街道)應當大力幫助村(社區)干部實現充分自我價值,對成績特別突出的應當給予必要的表彰宣傳和物質獎勵。
[參考文獻]
[1]陳鋒.鄉村治理的術與道:北鎮的田野調查與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31.
[2]吳紀樹.村民驅動型發展:精準扶貧法治化新模式[J].領導科學,2018(29):53-56.
[3]盧芳霞.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J].人民法治,2019(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