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 陸錦琪 金建文 蔣紅鋼 朱奕 陳亮 馬燮峰 張綺萍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趨勢。結直腸癌標化發病率從1990年的12.15/10萬上升至2013年的20.27/10萬[1-3]。傳統治療結直腸癌的方法,以開腹手術為主;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逐漸取代了開放手術。腹腔鏡治療結直腸癌具有患者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腹腔鏡手術亦強調整塊切除,患者術后生存時間與傳統開腹手術并無差別[4-5]。近年來,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引起了胃腸外科醫生的重視。結直腸癌術后一旦發生感染,不僅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甚至導致患者病死[6-7]。筆者回顧性分析1 185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同時比較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后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且隨訪資料完整的1 185例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腹腔鏡組366例,開腹組819例。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伴有基礎疾病、術前30min~2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情況、術前住院時間、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腹部手術史、吸煙史、飲酒史、低白蛋白血癥、貧血、腸梗阻等術前基本情況,以及術后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所有手術患者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依據國家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8]。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基本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術前腸梗阻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伴有基礎疾病、術前30min~2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低白蛋白血癥、貧血、吸煙史、飲酒史、ASA分級、術前住院時間、腹部手術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基本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醫院感染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發生醫院感染62例(16.9%),其中2個部位感染有6例;開腹組患者術后發生醫院感染223例(27.2%),其中2個部位感染有54例,3個部位感染有8例。腹腔鏡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63,P<0.05);其中腹腔鏡組患者下呼吸道、表淺/深部切口、腹腔、尿路等部位感染發生率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術后敗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部位感染情況比較[例(%)]
在外科術后并發癥中,下呼吸道感染是僅次于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第二大并發癥[9]。本研究結果發現,腹腔鏡和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最高,分別為10.7%和16.4%;這可能與下呼吸道感染易診斷,術后患者身體虛弱導致主動、有效排痰受限等有關[10]。此外,腹腔鏡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原因可能是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對患者免疫系統損害小,術后能早期下床活動,加上早期拔除胃管有利于患者排痰[11]。Sutton等[12]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建議圍手術期合理且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有條件者可以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以降低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患者術后腹腔感染發生率低于開腹手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開腹組患者引流管置管時間長于腹腔鏡組有關。相關研究表明,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引流管置管時間≥10d是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發生腹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13]。這提示結直腸癌根治術后,需要每天評估引流管的必要性,必要時及時拔除引流管,以降低腹腔感染發生率。結直腸癌根治術后需進行泌尿道插管。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尿路感染發生率僅為0.6%,明顯低于開腹組的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適當給予抗生素、及時拔除導尿管能有效減少尿路感染發生率[14]。此外,術后尿路感染與手術時間延長、其他并發癥(敗血癥、手術部位感染、肺栓塞等)有關[15]。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尤其是下呼吸道、表淺/深部切口、腹腔、尿路等部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