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 王國祥 王宏剛 祝旭清 繆楊德
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ubmucosal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通過建立黏膜下隧道作為手術操作通道,使用內鏡技術切除黏膜下腫瘤。該技術起源于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其主要優點是切除黏膜下腫瘤的同時保持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1-2]。與內鏡黏膜下挖除術和內鏡全層切除術相比,STER可減少消化道漏的形成及術后繼發感染的發生。本院內鏡中心應用STER為1例賁門黏膜下巨大梭形腫塊患者行內鏡下腫塊切除,手術順利完成,患者恢復良好,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34歲。2017年2月23日于本院消化內科就診,胃鏡檢查見一處賁門黏膜下隆起(圖1a箭頭所示);增強CT檢查示賁門處占位,考慮間質瘤可能大(圖1b箭頭所示)。擬行STER,術前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并告知可能風險,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內鏡手術,內鏡灌注氣體使用二氧化碳。首先內鏡下找到病灶所在,于病灶上方5cm左右,用Hook刀切開黏膜并建立黏膜下隧道(圖2a,見插頁)。經黏膜下隧道逐步完整剝離腫塊,并從黏膜下隧道取出(圖2b、c,見插頁)。腫塊切除后可見一手術創面(圖2d,見插頁)。止血滿意后,使用鈦夾縫合夾閉隧道入口(圖2e,見插頁)。手術前后應用抗生素,術后禁食24h。手術順利完成,完整剝離腫塊后,分塊從黏膜下隧道取出,大小約1.5cm×11.0cm(圖2f,見插頁)。手術時間150min左右,術中出現皮下氣腫,無氣胸或隧道內大量出血。皮下氣腫經保守處理完全恢復。術后第1天WBC 13.2×109個/L,有低熱。術后第2天發熱好轉,體溫正常。術后第3天體溫正常。術后病理診斷提示:(胃)梭形細胞腫瘤,結合免疫組化結果,考慮為胃間質瘤,低危險度(圖3a)。
討論STER技術是由徐美東團隊首次報道[3],其標準步驟包括:(1)在黏膜下腫瘤的近端3~5cm經口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體墊;(2)在液體墊的頂端用Hook刀作一縱行黏膜切口;(3)使用Hook刀或海博刀在黏膜下層與肌層之間建立黏膜下隧道;(4)使用尖端絕緣的Hook刀或海博刀內鏡下仔細剝離腫塊,直至腫塊被完整切除;(5)腫塊切除邊緣所有可見血管以氬氣刀或熱活檢鉗電凝止血;(6)以鈦夾關閉黏膜切口。大量研究表明,應用STER技術切除黏膜下腫瘤安全有效。Inoue等[4]報道,直徑<3cm的食管及賁門黏膜下腫塊為STER的最佳適應證。徐美東團隊報道,對于長徑<5cm、橫徑<3.5cm的腫塊,STER具有較高的完整切除率[5]。STER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挑戰。第一,STER的適應證受病灶大小及深度的限制;第二,不是消化道的所有部位均可建立隧道,例如食管上段腫瘤因空間不足難于建立隧道;第三,操作過程中必須保證黏膜下隧道的完整性,只有保證隧道的完整性,才能防止漏的形成。目前,對于應用STER切除直徑>3.5cm的巨大腫塊的報道較少。本例巨大腫塊的成功完整切除,顯示了STER切除直徑>3.5cm巨大腫塊的可行性;手術過程順利,無穿孔及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皮下氣腫經保守處理可完全恢復,顯示了STER的安全性;為STER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新視角。

圖1 患者術前胃鏡及影像學檢查所見

圖3 術后病理檢查所見(HE染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