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近年來,貧困大學生人數和比例呈快速增長趨勢,各高校相繼采取了“獎、貸、助、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綠色通道”等多種措施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一直備受社會廣泛關注。多數研究認為,這一特殊群體比一般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及心理問題。但現實中我們觀察發現很多貧困生在經歷困境或創傷后仍可以恢復,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復原力(resilience)[1]。
本文旨在通過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進行測量,綜合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現狀,探討其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被試:對在校三個年級多個專業的貧困生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205份。
(2)研究工具:選定陽毅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復原力量表》[2],量表的信度、效度比較高,得到廣泛應用。量表包括三十一個項目,六個維度。量表采用五點計分,從1非常符合到5非常不符合。
(3)施測程度和數據處理:各班級集中發放問卷,按照標準化程序進行測試。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
大學生復原力量表將復原力分為4種類型:強型、中間型1類、中間型2類和弱型。相對應的總分為124分及以上、93-123分、62-92分、61分及以下。結果顯示,被試中并無弱型,76.6%的被試屬于中間型1類。總均分為3.65±0.40,六個維度均值全都大于3分,顯示大學生復原力水平較高。其中家人的支持這一維度均分大于4分,這說明貧困生明顯感受到來自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支持。

表1 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性別差異比較(n=205)
由表1看出,男女貧困生在自我接納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在該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男女貧困生在總均分及其它五個維度上的得分則無顯著差異(p>0.05)。
結果表明,貧困生是否獨生子女在復原力總分及各維度上沒有發現顯著差異。除自我效能和家人的支持兩個維度外,非獨生子女的總均分及其它維度上的得分略高于獨生子女。

表2 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出生地差異比較(n=205)
由表2可知,不同出生地的貧困大學生僅在家人的支持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在總均分及其它維度上均不存在出生地的差異。來自農村和城鎮的貧困生在心理復原力總均分上略高于來自城市的貧困生。

表3 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年級差異比較(n=205)
從表3可以看出,三個不同年級在總均分及自我效能、自我接納、問題解決三個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各年級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三、大一、大二。
結果表明,不同貧困等級在總均分及各維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貧困等級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家庭經濟特殊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一般困難。
貧困生心理復原力的類型反映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數據顯示,貧困生心理復原力水平屬于中間型1類,復原力水平較高。這和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雖然貧困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但由于他們接受到國家各項助學政策的資助,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良好的認知,自我接納,能理性地面對和解決家庭經濟給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和難題[3]。家人的支持能夠讓貧困生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帶給他們巨大的心理支持和情緒的穩定。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復原力只在自我接納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更能接納自己。這可能由于性格的差異,男生灑脫不羈,女生謹小慎微,在小問題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糾結,嚴苛要求自己。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復原力不存在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兩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相似,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困擾,需要我們同等的關心和幫助。不同出生地的貧困生僅在家人的支持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來自農村和城鎮的貧困生的得分略高于來自城市的貧困生。可能由于居住環境的不同,來自農村和城鎮的貧困生更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和濃濃的親情。三個不同年級的心理復原力及自我效能、自我接納、問題解決三個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大三的得分高于大一,大一的得分高于大二。原因可能是大三的貧困生比起低年級的貧困生心理更加成熟,當壓力出現時會積極地通過各種途徑解決問題,而大一的貧困生剛進校園,面對新鮮的環境,情緒樂觀,結交新朋友,在各項活動當中都會表現地比老生積極。最后,不同貧困等級的貧困生心理復原力無顯著差異。這可能由于貧困等級的認定一般是由各班級評議小組討論確定的,各班級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不同,沒有嚴格的認定等級的標準,例如多子女同時上學在甲班級中被認定為家庭經濟特殊困難,而在乙班級中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
貧困大學生不僅僅需要各種資助政策的幫扶,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廣泛關注[4]。學校應積極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不同性別、不同出生地、不同年級的貧困生給予不同的咨詢和輔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復原力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