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淵堃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任何的音樂以節奏和旋律構成,節奏指的是音樂中音的長短、強弱。其中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旋律是音樂的血肉。小學音樂課作為學生音樂的啟蒙階段,是打好音樂基礎最重要的時期。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階段就應該把節奏當作重點來教學和學習。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只有把握了節奏,才能更好的融入音樂本身,進而懂得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熟練掌握節奏.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受音樂、進而養成良好的音樂習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強調在課堂上節奏的訓練,首先有助于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一首歌曲除了音準之外主要問題在于節奏,如果一下開始就掌握了節奏,將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其次,節奏的訓練能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領悟能力,都說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掌握了節奏就能很好地把握住音樂的韻律,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最后,有助于開發學生思維創造力,在節奏的訓練中,需要為歌曲配節奏型,把各式各樣的節奏型串聯起來,極大發揮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低年級的節奏教學前應學習音符,一二三年級學習的音符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但接受學習的低年級學生對于直觀的音樂符號接受較為困難,教師要采取簡單的教學方式引起興趣。簡單的教學形式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能使他們在歡快的氛圍中去學習音樂。在進行節奏練習前,我們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心理特點進行教學,同時注意在節奏訓練中的規律,有規律有層次性地進行節奏練習,從而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還不夠完善,對于抽象的節奏符號較難理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使用多種手段形象化,讓聽覺感知先于視覺符號。同時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音符的名稱與時值學習應采取形象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生活實際讓課堂變得有趣且生動,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節奏,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于節奏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教師分別敲擊三角鐵(短音)和鑼(長音),將其音的聽感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讓學生理解音的長短概念。遇到一些特定節奏型時可以運用生活中口語化的“節奏”來引入教學,如在進行“”的節奏教學時,可以結合“中國隊,加油”這個口號來加強學生的接受和記憶。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便于接受同時也對音樂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有一個新的認知與感受。教師在教授基礎節奏的同時可以將節奏帶入來四二、四三拍知識,不僅能鞏固所學的音符和節奏知識,還可以將“拍號”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教學。這種形式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能夠使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音樂知識。
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的教學目標應進一步提升,不僅僅是掌握基本的知識,更應該注重對于音樂知識的靈活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在簡單節奏訓練的基礎上,提高難度。在小學高年級中,隨著學生學習音樂的時間增長,教師應加入一些有難度的節奏型,并適當引導學生去應用在歌曲中,達到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結合語言來練習和學習節奏。因為人類的語言天生具有獨特的節奏韻味,教師可以先示范有節奏的朗誦歌詞,并讓學生來跟著一起朗誦,使其在朗誦的過程中感知節奏的變化起伏。進而教師通過不同的手勢進行示范,學生進行模仿的方式來增強節奏訓練的趣味性,也體現了課堂的互動原則。進行多樣性的教學形式對于課堂教學過程有極大推動作用,同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更好的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難點節奏相較于基礎節奏,教學難點在于學生對其有較大的陌生程度,且由于難點節奏的規整程度相較于基礎節奏不易接受,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對難點節奏的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以下選擇了附點節奏和切分音節奏兩個難點節奏進行闡述。
附點節奏在整個小學階段都可以作為難點的節奏之一。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在附點節奏的教學中教師范唱,學生重復性的跟唱會顯得很枯燥,時間一長學生會感到無趣,這樣不能從根本上的理解和掌握附點音符的節奏,不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達不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筆者人音版二年級下冊《郊游》作為例子,以新課標所指出“興趣是音樂的基本動力”為原則,來進行這首歌曲中難點附點節奏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唱一唱旋律,并發現難點,由教師列出D D|D E E|J E|節奏,講解附點的含義:附點占邊音符時值的一半,并提問看看剛才唱的是哪一個節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采用樂器豎笛來分別演奏這三種節奏,分辨音符時值的長短。采用“我吹你猜”的形式,教師分別吹奏不同的節奏,讓學生指出吹的是哪一種,并跟著豎笛一起演唱。通過豎笛的加入使得枯燥無味的課堂增添了幾分色彩,通過樂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下學習到知識。
切分音符和附點音符一樣,都是小學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難點學習的音型,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切分節奏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的好壞。切分音不同于附點音,切分音,指的是改變原來的小節中強弱拍的位置,原來是弱拍的地方,變成了強拍,因強拍上的音延長而變為重音,在演唱的時候也要特別強調。結合新課標中提到的“強調音樂實踐”理念,以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搖船調》為例,這是一首臺灣民歌,整首曲子以切分音為主,唱出了劃船的感覺。在我們的世界中,聲音無處不在,有聲音就有節奏的存在,筆者希望讓學生通過耳朵去聽去模仿各種聲音來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切分節奏。筆者在教學生切分節奏時,常用形象法教學,用三支鉛筆來讓學生看,擺出“C C C”這條節奏,再伸出四支鉛筆,(平均分開)講原先是四支鉛筆讀“D D D D”,然后變換鉛筆,把中間兩支鉛筆合起來,所以中間連著讀成“D C D”。也可以通過模仿生活中動物的聲音來學習切分音。在教學中,我用形象化的教學語言,將歌曲中切分節奏難點的講解,結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搖船調》中的D I這個附點切分節奏,通過身體的擺動做劃船的動作,來讓學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覺。筆者根據三年級的學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難點直觀化、具體化,用不一樣的搖船動作來區分兩個節奏,讓學生跟著學唱兩遍之后,不僅能掌握知識點,也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與節奏息息相關的節拍訓練,節拍訓練的重點在于學生能否感知并掌握重拍音,可以說這是節拍練習的基礎。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強調重音對于節拍的重要,同時通過實踐演奏來讓學生進行重拍的感知,如進行桌面拍擊或節奏擊鼓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重音拍的獨特之處。如“咚噠噠,咚噠噠”或者“咚噠噠噠,咚噠噠噠”。在感受重拍音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速度,可以讓學生跟著教師的鼓聲做搖籃的動作。使學生體會到三拍子的速度變化。
新課程下的小學音樂節奏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為核心,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為目標。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日常生活,使音樂教學充滿了樂趣。在讓學生體驗節奏魅力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小學音樂切分節奏教學方法是多樣的。我認為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認真思考,設計新穎的節奏教學方法,而且要循序漸進,多練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