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良,張克清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心病二科(安陽455000)
慢性心衰即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心肌病、炎癥及心肌梗死)引起,主要表現為心肌損傷及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心室充盈功能下降等[1-2]。該病臨床以呼吸困難、乏力和體液潴留等為主要表現,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結構的加劇,該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3-4]。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應用參芪復脈湯聯合西醫治療慢性心衰36例,療效顯著。
1 一般資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72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和觀察組各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56.67±5.23)歲;病程2~23年,平均病程(11.67±2.34)年;NYHA分級:Ⅱ級19例,Ⅲ級17例;其中,高血壓心臟病15例,缺血性心臟病14例,瓣膜性心臟病7例。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6.43±5.17)歲;病程2~21年,平均病程(11.45±2.25)年;NYHA分級:Ⅱ級18例,Ⅲ級18例;其中,高血壓心臟病14例,缺血性心臟病14例,瓣膜性心臟病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相關慢性心衰的診斷標準并結合臨床及血流動力學指征確診[5]。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及《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6]中慢性心衰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分型[7]。 氣虛證:①主癥:乏力、氣短、心悸;②次癥:自汗,活動易疲勞,懶語或聲低,面色蒼白,舌質淡紫,舌苔薄白,脈細弱; 陽虛證:①主癥:四肢發冷、畏寒、腰背發涼;②次癥:嗜睡困倦,面色灰白,喜熱食,小便不利,舌質暗淡,舌體肥大有齒痕;脈沉細; 陰虛證:①主癥:手足心熱、口渴欲飲、盜汗;②次癥:心煩,咽干,便秘,大便干硬,舌質暗紅,舌苔少或無,脈細數; 血瘀證:①主癥:口唇、面部及四肢色暗或青,靜脈曲張,指端發紺;②次癥:肌膚甲錯,肝脾腫大,口渴而不欲飲,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結; 水飲證:①主癥:胸腹水,浮腫,小便不利;②次癥:喘促心悸,眩暈,泡沫痰,口渴而不欲飲,舌質暗紅,舌體肥大有齒痕,脈沉弦; 痰濁證:①主癥:喉中痰鳴,咳嗽,嘔吐痰涎;②次癥:胸悶,肥胖,頭暈,便溏,舌質紫暗,舌苔白膩,脈滑。以上具備2個主癥或1個主癥和2個次癥并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美國紐約心臟協會心功能分級(NYHA)Ⅱ~Ⅲ級;③患者年齡>18歲;④家屬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行冠狀動脈相關手術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③急性心肌梗死,由酗酒等其他原因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繼發性心衰者;④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藥物過敏者;⑤癌癥患者;⑥妊娠、哺乳期女性。
剔除或脫落標準:①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②資料缺失者,不能或不愿服用中藥者;③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④未按照試驗方案接受治療者;⑤失訪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國藥準字:J20150044,規格:47.5 mg),1粒/d;替米沙坦片( 國藥準字:J20090089),起始劑量40 mg/d,4周后據病情調整,最大劑量為80 mg/d;氫氯噻嗪片(國藥準字:H44023235),5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參芪復脈湯治療,組成:黃芪、丹參各30 g,人參、葶藶子各12 g,麥冬、五味子、澤瀉、紅花各10 g,制附子、甘草各6 g。1劑/d,常規開水煎服,將湯汁煎至300 ml左右,分早晚2次飯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2周。
3 觀察指標 按照臨床癥狀程度對應的中醫積分計算并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后5、7、14 d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V)、B型利尿鈉肽(BNP)、N末端B型利尿鈉肽原(NT-proBNP)變化情況。
4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中相關標準進行評價。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NYHA分級達到Ⅰ級;顯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NYHA分級達到Ⅰ級或者提高2級;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好轉,NYHA分級提高1級;無效:治療后癥狀及NYHA分級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治療后3個月,分別從體力(70分)、病情(26分)、一般生活功能(17分)、心理功能(26分)及工作狀況(9分)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9]。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 見表1。治療5、7、14 d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下降,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
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情況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LVEF水平均顯著升高,LVEDV顯著減少,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BNP及NT-proBNP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
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評分比較(分)
注: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6 兩組患者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兩組之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慢性心衰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據相關統計,臨床約20%左右的慢性心衰患者存在二次入院治療的風險,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10]。臨床研究表明,慢性心衰的病因主要為心臟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與心肌收縮力下降兩種,而臨床治療主要以恢復心臟功能、重建心肌細胞為治療原則[11]。目前,西醫通過以噻嗪類藥物、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控制容量、改善瘀血、緩解病情等為該病的主要保守治療手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療效,但仍有提升的空間[12]。近年來,隨著我國中西結合治療在臨床上的不斷深入研究,中西結合在治療慢性心衰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成為臨床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3]。
依據心衰病的臨床癥狀及表現,祖國傳統醫學中將其歸納為“心悸”、“喘證”、“怔忡”、“心痹”以及“水腫”等范疇[14]。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在國家發布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明確了“心衰病”的病名。中醫學認為,心衰病病位在心,但涉及肺、脾、腎等重要臟器。其中,心主血脈、肺主治節、脾主運化、腎主水、主納氣。《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記載,心乃君主之官,心有病則可以累及肺做喘,脾濕腫滿。心主血脈,居陽位,心功能不足則血氣運行無力,形成瘀血、水飲,惡性循環,導致心力乏竭而形成心衰病。因此,該病乃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應以益氣溫陽、活血化瘀、通絡利水為基本準則[15]。本研究參芪復脈湯是由黃芪、丹參、人參、葶藶子、麥冬、五味子、澤瀉、紅花、制附子、甘草等組成,其中黃芪補氣升陽,丹參及紅花活血化瘀,人參補元氣,葶藶子及澤瀉利水、通便、消腫,麥冬及五味子養陰除煩,制附子回陽救逆,甘草調和以上諸藥[16]。因此,以上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溫陽、活血化瘀、通絡利水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EF、LVEDV、BNP及NT-proBNP等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參芪復脈湯結合西藥治療慢性心衰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結果與田國芳等[16]相關報道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