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生 ,金 琪,簡立國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鄭州450000);2.河南省胸科醫院超聲科(鄭州450003);3.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 (鄭州 450014)
慢性心力衰竭簡稱慢性心衰,具有高發病率、病死率等特點,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結局,是導致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1]。慢性心衰主要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兩種類型,其中左心衰竭最為常見[2-3]。近幾年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研究顯示,未來8年或更長時間,我國慢性心衰患病率仍將持續上升[4]。目前,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多采用鹽酸貝那普利、地高辛等藥物治療,但療效逐漸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且長期使用可產生耐藥性,患者易復發[5]。隨著祖國醫學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方式逐漸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本研究探討參苓養心湯治療慢性心衰的療效及對心功能、活動耐力、NT-ProBNP、hs-CRP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2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6];②患者心功能分級Ⅱ~Ⅳ級;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有肝、腎等嚴重器官性疾病;②有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穩定心絞痛;③有精神類疾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38~77歲,平均(67.46±7.24)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23±0.57)年。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0~79歲,平均(66.17±7.39)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49±0.72)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吸氧、利尿、強心、抗感染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抗心衰藥物治療,包括地高辛(國藥準字H51022119)0.125 mg,1次/d,螺內酯(國藥準字H20163054)20 mg,1次/d;硝酸甘油國藥準字H20100195)0.5 mg,1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參苓養心湯進行聯合治療,具體成分:黃芪、白茯苓、茯神、當歸、半夏曲、川芎各15 g,遠志、桂枝、柏子仁、酸棗仁、北五味子、人參各8g,炙甘草12 g。早晚溫服,各200 ml。1個月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治療療效。并對兩組細胞炎癥因子水平、心功能指標進行比較,并觀察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6MWD等指標。
3 觀察指標 ①兩組細胞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②兩組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③兩組末端腦鈉肽(NT-Pro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6 min步行距離(6MWD)。
4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肌缺血明顯改善,心功能分級提高2級;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心功能分級提高1級;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心功能分級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心功能分級降低1級或以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細胞炎癥因子水平、心功能、NT-ProBNP、hs-CRP、6MWD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療效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見表1。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56例有效,有效率93.33%;對照組49例有效,有效率81.67%,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細胞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IL-6、IL-10、TNF-α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IL-10、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細胞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LVEF、LVEDD、LVESD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 均升高,LVEDD、LVESD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升高/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觀察組和對照組NT-ProBNP、hs-CRP、6MWD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6MWD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6MWD均增加,NT-ProBNP、hs-CRP均降低,且觀察組增加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NT-ProBNP、hs-CRP、6MWD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5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發于老年患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發病是由于心肌功能和結構發生改變,心室射血功能降低而導致[7-8]。其主要發病機制為心肌收縮相關蛋白減少,心肌能量代謝紊亂,心肌收縮力減弱,且心室舒張勢能減弱,心室順應性降低,長久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發病[9]。當機體發生慢性心力衰竭時,心肌細胞組織損傷促進巨噬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如IL-6、IL-10、TNF-α,已有許多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與炎癥反應存在相關性[10-1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射血分數降低,主要體現在LVEF、LVEDD、LVESD等指標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慢性心力衰竭心室狀況[11]。NT-ProBNP、hs-CRP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典型標志物,心室肌細胞受到牽拉增大,心室壁壓力增加,導致NT-ProBNP分泌增加。hs-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細菌入侵或組織損傷刺激時,可有肝臟合成hs-CRP,對炎性反應具有較高的敏感度[12]。故當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由于機體組織損傷或微生物入侵等刺激,NT-ProBNP、hs-CRP會相應升高, NT-ProBNP、hs-CRP水平也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13]。
臨床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一般以改善心功能,促進受損心肌組織恢復,抑制心室重塑為主要原則,手段包括利尿、吸氧、抗感染、糾正電解質、調節血壓血脂、血管緊張素等治療方式[14]。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地高辛、硝酸甘油、螺內酯等藥物,具有擴張動脈血管,糾正水鈉潴留等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松弛平滑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疾病進展,但效果不甚理想,且長期服用,可產生耐藥性,已逐漸無法滿足治療需求[15]。隨著祖國醫學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方式逐漸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中[16]。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醫中屬于“胸痹”范疇,由于機體心陽虛衰、心氣不足導致血脈失氣,氣血運行受阻、血滯水停而發病,病位主要在心,且與肝、腎等臟器存在密切相關[17-18]。《黃帝內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故治療應以祛毒化瘀,補益宗氣,活血通絡為主。《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心藏神,神既以心為舍宇,即以心中之氣血為保護”。本研究所采用的參苓養心湯具有理氣寬胸、溫通開竅、補陽益氣功效,對心血管系統有改善效果,具有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強心、抗休克等作用[19]。全方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血管,提高冠脈血流,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茯神寧心,安神,利水;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半夏曲化痰止咳,消食積,治泄瀉;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遠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腫;辣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酸棗仁養肝,寧心,安神,斂汗;北五味子養陰固精、保肝護肝;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鎮咳平喘、鎮痛。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表明參苓養心湯的加入提高了治療療效,治療后觀察組心臟心功能等指標明顯改善,表明參苓養心湯可提高心臟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觀察組患者細胞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明顯,且NT-ProBNP、hs-CRP、6MWD等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表明參苓養心湯可改善患者炎癥反應,改善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水平,提高患者活動耐力,且參苓養心湯加入并無不良反應增加情況,此結果與許秋生[20]等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