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占鵬,李 柱,倪進軍,郭子華,張天華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腦病科(開封 475000)
眩暈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癥狀表現,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該病患者多以突發的劇烈眩暈,并伴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嚴重時甚至可發展為中風及厥證等,輕者影響日常生活,重者則可危及生命[1-2]。由于眩暈癥的相關影響因素較多,臨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因此,導致該癥患者臨床療效參差不齊[3-4]。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擬半夏白術天麻方對風痰上擾證型眩暈癥的臨床療效。
1 一般資料 選取開封市中醫院腦病科門診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間收治的風痰上擾證眩暈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雙盲法將以上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2.35±5.77)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4±0.76)月;眩暈程度:輕度37例,中度44例,重度19例。觀察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64±5.58)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42±0.77)月;眩暈程度:輕度35例,中度45例,重度2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5]:①主癥:頭暈目眩,旋轉感,搖擺及浮動感,輕則閉目可止,重則如坐舟船,持續發作且劇烈,頸部及體位改變時加重;②次癥:眼球震顫、惡心嘔吐、乏力、面色蒼白、肢體麻木或癱瘓、耳鳴耳聾;③舌脈:舌質暗紅,舌苔白,脈細弱。西醫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眩暈診治的專家共識》[6]眩暈的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精神類疾病、心腦肝肺腎系統嚴重疾病患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因小腦梗死或出血引起眩暈者。
剔除及脫落標準:①誤納入者及資料不全者;②各種原因必需中斷研究者;③治療依從性差者;④發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者;⑤未按照試驗方案規定用藥,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者;⑥其它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片( 國藥準字:H10920064)治療,5~1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半夏白術天麻方治療,方劑組成:天麻、白術、茯苓各20 g,蔓荊子、川芎、川厚樸各12 g,姜半夏、澤瀉、陳皮及制膽星各10 g。隨癥加減:肝氣郁滯加柴胡、香附各10 g,氣血不足加黨參、黃芪各10 g,重度眩暈、嘔吐加代赭石、旋覆花各10 g。常規煎服,分早晚各服用1次,1劑/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
3 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相關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癥候療效指數進行積分。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其中,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90%,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為70~89%,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改善,可進行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為30~69%,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但仍有輕微晃動感、旋轉感,對工作及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30%,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比較相關參數: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情況。觀察治療前后患者凝血四項變化情況,包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治療前后采用眩暈障礙評分量表(DHI)對患者眩暈程度進行評價[8],按照0~4分法分別從軀體性、功能性、情感性三個方面,25個項目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說明眩暈障礙越嚴重。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49例,顯效28例,有效1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00%(92/100);對照組治愈37例,顯效22例,有效19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78.00%(78/1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TCD參數變化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TCD相關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顯增高(P<0.05),觀察組相關參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參數比較(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 兩組者治療前后凝血四項情況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前凝血四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凝血四項指標均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比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5)。
5 兩組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前DH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軀體、情緒及功能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四項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6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出現8例嗜睡,5例乏力,2例輕度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15/100);觀察組出現6例嗜睡,4例乏力,3例輕度惡心,3例輕度腹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16/1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眩暈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之一,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并會反復發作,給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影響,嚴重者可發展為中風或厥證,甚至危及生命[9]。相關研究調查顯示[10],眩暈癥在我國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機制多與動脈粥樣硬化及高粘度血液有關,由于頸椎動脈長期受到壓迫,造成頸部交感神經由于受到刺激而導致頸動脈發生痙攣,血流受阻,進而引起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眩暈癥的發生[11]。此外,貧血、高血壓、冠心病、內耳疾病以及藥物服用等也是該病重要的影響因素[12]。現代醫學對眩暈癥暫無突破性的基礎研究,其診斷以患者主訴為主,臨床中無特異性的輔助檢查和臨床試驗方法,對其認識仍處于探索階段,目前,西醫主要以擴張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調節神經功能等進行對癥治療,多數患者眩暈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但停藥一段時間后易再次發作,使得病情遷延不愈,且長期用藥的費用也較高。
祖國傳統醫書,如《內經》、《靈樞·大惑論》、《素問·至真要大論》、《古今醫統大全·眩運門》、《景岳全書·眩運》均對眩暈有詳細記載。祖國醫學將眩暈癥分為風痰上擾證、陰虛陽亢證、氣血虧虛證、痰瘀阻竅證等多種中醫證型,其中臨床以風痰上擾證型最為常見,中醫學認為,依據患者臨床病證,風痰上擾證眩暈的病因與痰、虛、瘀密切相關,其病機為痰瘀阻于氣血,導致清陽不升、血不上榮,造成腦竅閉阻,引發眩暈[13-14]。臨床上任何導致痰瘀、血虛的因素均可造成該癥的發生。依據中醫理論,風痰上擾證眩暈應以活血行氣、化痰逐瘀以及熄風止眩為基礎治療原則。本研究半夏白術天麻方中,以天麻、姜半夏為君藥,具有平肝熄風、化痰燥濕、止嘔降逆、祛風止痛的功效;以白術為臣藥,可益氣補脾,利濕化痰;以茯苓、蔓荊子、川芎、川厚樸、澤瀉、陳皮及制膽星為輔藥,具有活血祛風、通絡止痛以及溫通血脈的功效[15]。以上諸藥合用,可起到活血行氣、化痰逐瘀以及熄風止眩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癥候積分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自擬半夏白術天麻方可顯著降低風痰上擾證型眩暈癥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