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中醫醫院肝病科(西安710003)
1 脂肪肝診斷新技術——瞬時彈性儀 該儀器利用一種無創檢測技術,比B超和CT敏感,可以準確檢測肝脂肪變>5%的脂肪肝。與肝活檢相比,其檢測面積比肝活檢組織大100倍,更少受到抽樣誤差的干擾,可反映肝脂肪變和代謝紊亂的好轉或進展。
2 治療和預防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減少體重和腰圍是預防和治療肥胖、脂肪肝及其并發癥最為重要的治療措施,醫療性的禁食療法逐漸受到重視。
3 禁食療法 禁食療法是有限時間內,機體利用自身儲存的能量和物質,在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需要的前提下,除了可以適量飲水和極低熱量供應外,禁食日常食物,達到預防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飲食療法。
禁食療法在國外已有百余年歷史,記錄禁食最長時間是1例27歲的肥胖者,禁食382d,體重下降125kg。20世紀50年代德國醫師改進后用于治療慢性疾病,2009年秦鑒教授在中國實施并應用于臨床。我國道教有類似禁食療法的“辟谷”。最早的辟谷資料在長沙馬王堆文物《卻谷食氣》中有記載。
4 禁食療法的中醫原理 中醫經典巨著《內經》有“其民華食而美”,“甘肥貴人, 則膏粱之疾也。”說明肥胖的形成與先天稟賦、過食肥甘、疏于勞作、七情過度、脾胃虛衰、痰飲水濕等有關,其中脾虛濕盛是關鍵。 脾氣虛弱運化轉輸無力,水谷精微失于輸布, 化為膏脂和水濕, 留滯體內而形成肥胖。治療以補脾胃之虛、瀉痰濕之實為原則。《內經》“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諺語有"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同樣適合成人。根據金代醫學家張之和的“汗吐下”三法治療疾病的原理,禁食療法中的禁食水谷,類似于吐法,可以減輕脾胃負擔,恢復脾胃運化;防治水谷精微攝入不能運化而形成痰濕,通過汗法(體育鍛煉、中醫熏洗)使過多水谷精微通過皮膚毛孔排出體外,減少痰濕的形成;針對體內存在的痰濕,通過下法,使有形之邪迅速排出體外,攻去邪氣,元氣自復。正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5 禁食療法主要內容 禁食期需要住院7~12d,全程專業監測,詳細體能評估,制定個體化禁食方案、個體化中醫治療方案及個體化運動方案。有數據研究顯示,減重后1年,大部分人會恢復已減掉體重的30%~35%,4年內基本恢復到減重前水平。因此,強調為了維持減重效果,我們向患者提供面對面或電話或網絡聯系,維持減重效果。只有保持與患者的規律接觸,減重才能持續,體重不容易反彈。

6 禁食療法的適應證 脂肪肝、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高脂血癥、肥胖癥、高血壓。
7 禁食療法的禁忌證 18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人群;失明、失聰;失去意識或恐怖性精神病及癡呆者;阿茲海默氏癥;神經性厭食癥;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癲癇、精神分裂癥;麻痹性疾病;腦中風引起的麻痹;嚴重的慢性感染如結核末期、開放性結核;過度消瘦;營養不良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控制不佳,連續注射胰島素者;心衰或心律不齊,嚴重的心臟瓣病;肝硬化或肝炎等肝病(除外脂肪肝),肝功能失代償者尿毒癥嚴重尚未規律血液透析;繼發性高血壓。廣泛腫瘤和轉移腫瘤;艾滋病;嚴重胃出血的潰瘍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女性;身體虛弱已到達極限,不能步行之衰弱者。
8 陜西省中醫醫院肝病科開展的中醫無饑餓禁食療法 學習秦鑒教授的中醫無饑餓禁食療法,結合多年治療脂肪肝的中醫療法,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展中醫無饑餓禁食療法,是西北地區唯一開展此療法的醫療機構。所開展的中醫無饑餓禁食療法,融入祖國醫學元素,減少了患者不適,提高了安全性,更適合西北地區肥胖人群體質。40多天來,共收住脂肪肝肥胖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25歲,入院平均體重70.5kg,出院平均體重65.1kg,平均下降5.0kg,脂肪肝數值下降60%,尤其對超重、高脂血癥、高血壓、血糖升高者,不但達到減重效果,而且各項異常指標有明顯改善。通過實踐,我們認為此療法安全有效,減重速度快,減重后醫患溝通良好者,體重維持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