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超,侯俊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胃腸道惡性腫瘤發病率與病死率逐年上升,已躍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二位[1]。對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現階段主要以手術為主。但由于麻醉藥物、術后鎮痛泵的使用、手術刺激等綜合因素導致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達不到預期的療效,加大手術的風險。大量的臨床案例顯示,胃腸道腫瘤術后1~5天內甚至更長時間,絕大多數患者腸道功能較弱,主要表現為腸鳴音消失、腹脹等[2]。輕度腹脹患者會自覺不適,嚴重腹脹則會使膈肌上移,引起呼吸困難以及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嚴重者誘發腹腔室隔綜合征[3]。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受限及恢復延遲,特別是高齡患者,增加了腸脹氣、吻合口瘺、腸源性感染、腸黏連甚至是腹膜炎等的風險。因此除了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外,應盡早應用有效的治療方法來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近年來本團隊通過予以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后患者黃芪注射液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發現此方法簡單、有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7年3月-2018年4月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患者90例,排除心肺功能不全患者,隨機分為黃芪注射液組(A組)、新斯的明組(B組)、對照組(C組),各3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43~78歲,平均57歲,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職業、麻醉時間、手術時長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組術后均予以常規補液、護理、用藥、營養支持、早期下床活動等治療。3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選取雙側足三里穴位予以針刺療法,該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穴位,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三寸,脛骨前一橫指處,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一般在術后第24 h后開始。A組:患者為仰臥位,屈曲下肢(90°),顯露出足三里穴位,對足三里穴位區域做常規碘伏消毒,選取規格為5 mL的無菌注射器,抽取黃芪注射液5 mL(正大青春寶,規格10 mL/支),垂直于皮膚快速進針,深度為針頭2/3為宜,行小幅度提插補瀉手法,待患者自覺酸、麻、脹等針感后,則為得氣,回抽注射器無回血時,即可緩慢注射黃芪注射液,每側各2.5 mL,退針后用消毒棉簽持續按壓3 min,以防止出血及加強療效[4]。B組:同法取新斯的明1 mg(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2 mL:1 mg/1支),加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5 mL,穴位注射方法同A組。C組:取0.9%氯化鈉注射液5 mL,穴位注射方法同A組。
1.3 監測指標 統計監測3組患者腹脹情況、惡心、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不良反應,詳細記錄并進行統計分析。
1.4 療效評價標準 3組患者經過常規治療及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后,觀察臨床療效、首次腸蠕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不良反應,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針刺后2 h內胃腸道功能恢復為顯效;2~3 h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則為有效;2 h后針刺后腸蠕動、自主排氣功能未恢復,則為無效[5]。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3組研究的數據,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3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 30) 例
2.2 3 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 ,n = 30) min

表2 3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 ,n = 30) min
注:與C組比較,# P<0.05
組 別 首次腸蠕動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A 組 36.5±2.4 59.1±3.25#B 組 34.6±3.9 56.2±2.73 C 組 45.6±4.4 68.3±3.14
2.3 3 組不良反應率比較

表2 3組不良反應率比較(n = 30) 例
隨著我國疾病譜的變化,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消化道手術的大大增加,手術的效果也越來越好,但胃腸功能的恢復卻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報道,小腸是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最早的部位,數小時內即可蠕動;胃的功能恢復則需要24~48 h;結腸功能恢復最慢,需48~72 h[6]。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麻醉影響、手術的創傷腹膜刺激、術中胃腸的牽拉、原有完整的胃腸系統破壞、應激反應下的腸道功能抑制、術中身體的損傷、手術方式的選擇等[7]。中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用”,瀉而不藏,六腑又名曰“傳化之腑”[8]。因此,腸道功能恢復對患者術后康復有著重要意義,常規的早期下床活動及相關藥物使用,效果仍不顯著者,則需予以其他治療手段干預。
穴位注射,又稱為“水針”,是經絡腧穴理論和西醫藥理將藥物注射液注射于特定穴位的中醫治療特色療法,針灸與西藥相結合而發揮治療效果[9];依據穴位作用及藥物性能,選用某些藥物注射液注射于人體有關穴位的方法[10]。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所入為合”,指陽明經氣充沛而功效卓著,可調理脾胃,活血通脈,多用于胃腸病癥[11];再者,足陽明胃經為多血多氣之經,加之聯合藥物穴位注射,發揮了針刺及藥物的雙重作用,兩者有機結合以增強其療效?,F代醫學發現,穴位與機體各個部分都存在密切聯系,針刺足三里可產生刺激信號影響胃腸道、內臟的感覺以產生作用。
新斯的明為抗膽堿酯酶藥,可用于術后功能性腸脹氣肌尿潴留等,用法為皮下或肌肉注射,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流淚、流涎等,嚴重者可能出現驚厥、昏迷、焦慮等毒蕈鹼樣反應,需嚴格掌握其適應癥及禁忌癥[12]。臨床用藥時發現部分術后患者使用新斯的明注射足三里穴位會出現上述不適。
中醫學認為,黃芪為“補藥之長”,是一種有效的生物調節劑,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減毒增效的作用[13]?,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提取物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作用、改善機體微環境的作用[14]。黃芪注射液為中藥黃芪提取物,含有黃芪皂苷、葉酸、硒、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黃芪多糖可以改善腫瘤局部微環境[15],進而改善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中藥黃芪具有益氣養元、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等功效。其次,因其具有多樣作用,及其安全性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16-17]。由于術后患者多處于氣血兩虛、營衛失和的狀態,針刺足三里聯合中藥黃芪注射液益氣養元、健脾和胃以恢復增強脾主運化功能,通六腑以降濁。臨床中用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其副作用少、安全、簡便、經濟等優點,廣泛用于胃腸道術后。
本次研究發現,黃芪注射液組與新斯的明組比較,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率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足三里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在促進胃腸道惡性腫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明顯且不良反應率低,能夠促進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改善術后腸道功能紊亂,提高手術預后,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