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1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好到不能不去,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中國機遇如果按照經濟實力劃分,全球就將分為兩大角色和其余國家:美國和中國是兩大經濟巨頭,其他國家被遠遠甩在后面,歐盟只能作為統一市場才能跟兩個巨人相提并論。
去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為6.6%。在一些人眼里,這證明中國模式的穩定性。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不同,中國成功發展為全球領先的技術大國。中國企業不僅能在體量上與美國同行一較高下,在創新力上也毫不遜色。例如,如今全球規模最大的10強企業榜單中,中國占據2席,而且都是擁有數億用戶的網絡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
CBInsights的報告顯示,中國擁有75家“獨角獸企業”,它們或將成為下一批股市明星。美國雖然擁有121家“獨角獸企業”,但其他經濟體的相關企業明顯更少。德國擁有6家“獨角獸企業”,法國只有2家。北京正在人工智能領域趕超西方。與2009年相比,反差是如此巨大。彼時,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一家國有能源巨頭。現在,中國與美國并無不同,技術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巴西和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最近在經濟增長道路上遭受挫折或者正在經歷停滯困苦。中國卻依舊精彩。對于德國的儲蓄者而言,如果不利用這個人口接近14億的國家不可阻擋的崛起所提供的機會,他們將受到懲罰。因為德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1.5%,而歐洲其他地區的情況似乎更加糟糕。
“我預計中國未來將實現新的增長,那將使中國成為最令人激動的市場之一。”德國紐倫堡克雷多資產管理公司經理沃爾夫岡·尤德斯說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增長引擎,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擁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者擁抱中國總會有所收獲的原因。”
中國新興中產階層消費需求上升將繼續給中國的股票投資帶來持續利好。幾乎所有專業投資機構都建議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也有一些投資機構建議購買積極管理的優質基金,以便參與中國的增長故事。▲
(作者丹尼爾·埃克特,陳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