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單劼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國內各劇院將迎來新一波演出高潮。從本周末到大年初六,僅北京各大劇院就有近50場“新春”演出,涵蓋交響樂、名家專場、相聲和親子音樂會等。大麥網聯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89.51億元,年輕“高知女”和“95后”成現場娛樂的觀眾主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演出市場規模有望成為世界最大,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外優質演出團體,但也有部分外國“假團”“水團”掛羊頭賣狗肉。專家建議,觀眾在購票前最好對演出團體進行調查和甄別,并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演出市場的規范管理。
精品一票難求
“你好,謝謝!”40 多個來自意大利的孩子與觀眾一一致意。這些5 到12 歲的小朋友是意大利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的成員。演出后與觀眾擊掌已成為他們來華演出的固定流程。2019 年新年假期,該合唱團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貢獻了6 場新年音樂會,隨后在南京演出2 場。今年是該合唱團連續第四年在上海舉辦新年音樂會。通過過去幾年的積累,合唱團已成為國內新年檔期最搶手的演出團體之一。這次,其上海新年音樂會的門票僅用41 秒即售罄,打破了去年44 秒的紀錄。據了解,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創辦于1963 年,2003 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他們演唱的大部分歌曲來自一年一度的意大利金幣兒童歌曲比賽。“我們的演唱和表演風格是非常歡快的,”合唱團指揮薩布麗娜·西蒙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意大利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的表演引人入勝、妙趣橫生,這從他們的曲目單就能看出:《音樂神童莫扎特》講述了這位奇才的童年時光,《奇怪的蜘蛛》主角是一只肥宅蜘蛛,《素食僵尸》詭異中透著可愛。此外,他們還演唱了很多意大利民歌。其中,最經典的是《鱷魚怎么叫?》,堪稱意大利的“國民兒歌”。最令中國觀眾驚喜的是小合唱團翻唱的幾首中文歌:《茉莉花》《鴻雁》《蟲兒飛》和《同一首歌》。不僅歌曲好聽,意大利孩子的中文發音也字正腔圓。《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為練好中文歌,孩子們幾個月前就開始練習,一個字一個詞模仿中國老師的錄音。合唱團
指揮薩布麗娜認為,中國音樂和中文非常有藝術性。“我們表演中文歌曲,不僅是為了向中國朋友致意,更多地是因為我們覺得中文的音韻非常迷人。”
這個備受歡迎的意大利小合唱團在中國積累了大量粉絲,甚至還有了一個頗為專業的粉絲團,為合唱團的曲目做翻譯、字幕和推廣。粉絲團的核心成員之一朱翼云說,與眾多風格傳統的兒童合唱團不同,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唱屬于孩子的歌”,以孩童視角、洋溢著童真的優秀童謠、高水平又自由本真的童趣表達打動了中國的萬千觀眾。
“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欣賞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的音樂,并且會有不同的領悟,”來自武漢的大學生吳瀚告訴記者。為確保買到音樂會的門票,吳瀚安排了十個同學幫他在那場41秒的惡戰中搶票。來自北京的觀眾李晨琳專程帶著她2歲的女兒和6歲的侄子前往上海觀看。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小合唱團演唱的歌曲是意大利語,但她和孩子們仍然享受其中,并打算明年繼續買票觀看。
演出魚龍混雜
不過,并不是所有觀眾都對新年音樂會感到滿意。來自北京的陳女士就感覺自己受騙了。元旦期間,她花了3120元購買了4張帶有“維也納”字眼的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門票。結果發現,這場演出的舞臺是臨時搭建的,座位只是臨時擺放的一些椅子。“樂團水平一般,整個音樂會的氣氛就像一個茶話會,”陳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她發給記者的視頻可以看到,演出現場,觀眾紛紛站起來拍照,有不少人喧嘩、走動,而背景音樂是正在演奏的《拉德斯基進行曲》。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出行業業內人士分析,因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名氣太大了,大眾聽到含有“維也納”字眼的演出會很激動。“但很多人不知道,維也納不入流的音樂家很多。人人熟知的曲子通常連當地的校級樂團都能演奏。”這位業內人士建議大眾在購買演出票時,最好先去搜索一下這個演出團體的資料,甚至是搜索德語原名。
警惕“南郭先生”
據了解,除了“維也納”,類似“皇家”“施特勞斯”“愛樂樂團”等字眼也常被用來吸引中國觀眾,但實際上,有些演出團體只是國外不知名的樂團,甚至是為了在中國演出臨時組建的。前幾年甚至出現過國外演出團體在華宣傳時冒用其他著名合唱團名稱的事件。
文化評論員石文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城市居民的藝術品位被喚醒和提升,對高雅藝術門類的認知理解、對海外名團的購買力和消化能力都不斷增強。同時,西方高雅藝術演出市場的繁榮也在不斷喚醒和提升中國居民的藝術欣賞水平,兩者之間是互相成就的。
“不過,演出市場的繁榮、媒體宣傳的熱度和普通居民文化消費認知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假團‘水團就容易利用這個偏差和市場需求,掛羊頭賣狗肉,一般觀眾很難鑒別樂團的真假和專業性。”石文學認為,加強對演出市場亂象的監管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這是對消費行為的欺詐,對觀眾藝術感受行為的侮辱,對真實樂團名譽的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