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驊
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1月22日在德國亞琛市簽署了名為《德國和法國關于合作和一體化的條約》,簡稱《亞琛條約》。56年前的這一天,德法簽署《愛麗舍宮條約》標志兩國在徹底埋葬歷史敵對基礎上,形成領銜歐洲一體化建設的軸心。《亞琛條約》是這一條約的后續新版,也是2019年德法兩國就進一步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非凡舉動,引起相當關注。
從背景看,當前歐盟身陷前所未見的逆境。默克爾在本次會議中承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4年,一些不言而喻的事情開始受到懷疑”,德法需要對歐盟內部的責任做出新的承諾,共同應對挑戰。然而,這個挑戰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克服。
其一,德法此前在各種場合對歐盟成員不斷發出“加強團結、共渡難關”的呼吁,卻不見成效。如今加上一紙法律文件,莊嚴的份量雖有提升,但不會產生實質上助推。
其二,歐洲一體化當前令人不安的狀況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升級,尤其是近一二十年被忽略或不好解決的難題不斷涌現,積重難返。
其三,將歐盟成員“捆綁”在一起的共同理念和利益鏈漸次磨損、生銹。歐盟內部離心力日趨超過向心力,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意志與能力一路下降,難以折回。
在外部,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美國第一”的原則,眼中根本不把歐盟當回事,壓制歐盟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并對歐洲展開索取讓利的貿易戰。如此欺負人的盟友又確實讓歐洲難以招架,不知如何是好。
審視歐洲內部,各個成員國大都無力有效應對全球化深度發展,社會貧富差距加劇、安全局勢惡化,公眾對本國傳統政治乃至指揮各國的歐盟感到失望與憤怒;民粹、極端主義趁機得勢,甚至染指國家執政大權;疑歐、反歐情緒與勢力蔓延,強力沖擊著歐洲一體化的前進腳步。歐盟心里明白應解決哪些問題,但在難民、歐元區改革、成員國國內法制、共同預算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上分歧不消,經常議而不決,反而加重隔閡。
發起簽訂《亞琛條約》的德法兩國此時都為國內政局不穩所掣肘,更削弱了歐盟內部其他國家對該條約的期望值。在法國,“黃背心”運動掀起的浩大社會風潮仍沖擊力不減,馬克龍總統的支持度遭受嚴重打擊。組織全民“大討論”本希望平穩公眾對社會不公的不滿,挽救政權和馬克龍本人的政治威信,但這不會消除法國人對他的右傾政策及個人的專斷作風形成固定認知,其執政后期路程依然會坎坷不斷。因此他推進歐洲一體化給外界留下“口惠而實不至”的印象。
在德國,默克爾行將完全引退,雖后繼有人,但絕不會擁有她穩定本國乃至歐洲局勢的權威。尤其是德國政局也面臨傳統執政右、左大黨控制政局能力下降,極端主義的選擇黨坐大,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公眾不滿情緒上升,罷工風潮屢起等形勢。新晉掌權者負擔沉重,對歐洲的振作很難有大貢獻。
德法兩國在歐洲情景不好時會強調兩國軸心的牢固,淡化相互政策分歧,但是兩國之間這些分歧隨時會成為“隱患”。因此,德法會展現加強軸心作用,盡管還不能將歐洲拉出困境泥潭。▲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