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敏
活字印刷術早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即有記載,宋代慶歷中,畢昇用過泥活字,然泥字不精整又易破碎。明代陸深《金臺紀聞》記載,毘陵人用過鉛活字印刷,亦質柔易損。所以,宋以來的圖書依舊是以雕版印刷為主,活字印刷的書籍不多,即使有規模也不大。
清代乾隆時期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中國古代活字印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在此之前,雍正時期曾用銅活字印刷了《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此書是康熙命儒臣搜羅經史諸子百家之書,薈萃古今載籍,分門別類編排而成。全書博而有要,綱舉目張。自天象地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以至于昆蟲草木之微,無不具備。分六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約一億字,歷時二十八年始編成書。武英殿用銅活字印刷六十四部,每部五千零二十冊。卷帙之富,史無前例。
《古今圖書集成》修成以后,當時唯大臣才得以頒賜。如雍正時,張廷玉蒙恩頒賜兩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賜大學士舒赫德、于敏中,尚書劉墉《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俾其收藏,傳付子孫,守而勿失。開四庫全書館修書后,江、浙兩省藏書家呈獻書籍種數尤多。其中獻書最多的是浙江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江蘇馬裕這四家,種數達到六七百種。乾隆皇帝念“皆其累世弆藏,子孫克守其業,甚可嘉尚”。“因思內府所有《古今圖書集成》為書城巨觀,人間罕覯。此等世守陳編之家,宜俾專藏守勿失,以裨留貽”。所以賞鮑、范、汪、馬四家《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以為好古之勸。
可惜的是,武英殿的銅活字存放多年,或被竊減少,主事者害怕擔責,恰好遇上乾隆初年,京師銅錢價貴,于是請求毀銅字供鑄錢之用。乾隆皇帝事后回想,深感此舉所得有限而所費甚多,實非良策。如果銅活字尚存,則現在印書不是就可以事半功倍嗎?
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四庫全書》時,命人校輯《永樂大典》之內的散簡零編,重新輯佚成書,又搜集天下圖書萬余種。乾隆皇帝下詔,選擇人所罕見,有裨世道人心,足資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書籍刊刻流傳,嘉惠學林。需要刊刻的書籍種類頗多,雕刻不易,董武英殿事金簡請求以活字印刷這批書籍,既不浪費木料,又不拖延時間,用力少而成功速,至為簡捷。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金簡上奏闡明了刊刻木活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金簡認為,做棗木活字一套,印刷各種書籍,比較起雕版印刷來,所費工料省減懸殊。這套活字應刻的字,按照《御定佩文詩韻》仔細挑選,除生僻字,不常見于經典的不收集外,大約需要刻六千多字。其中虛字和常用字,每字刻十個或百個不等,大約共需刻十萬余字。另外還需要準備小注中用的小字,也按照大字做法,每字刻十字或百字,約需五萬余字。大小加起來十五萬余字。需要印刷任何書籍,只要將槽板照原書擺好,即可印刷成書。如果有不夠用的字,預備好兩千個木子,隨時可以補刻。每次印刷時,先印刷一張,交給校刊翰林處詳校無誤,然后印刷全書。
木活字在節省經費方面,只要同雕版稍加對比就不難發現。即以《史記》為例,需要雕版二千六百七十五塊,木版加上寫刻字的工錢,這一部書就需要花費銀子一千四百五十余兩。現在刻一套棗木活字,總共花費也一千四百余兩,而各種書籍都可以印刷。即使將來用久了有磨損,需要另刻一套,所用工錢也不過此數。況且其中也許還有尚能使用的字,也能稍微節省。刊刻木活字屬于事不繁而工力省,可收一勞久便之效。
金簡初期規劃為大小活字共刻十五萬個,后來乾隆皇帝又下令增加十萬個字,共刻二十五萬余字。乾隆皇帝認為活字版之名不雅馴,賜名為“聚珍版”。這套書每部用等級較好的紙張印刷二十部,以備皇家陳設,其余的則用竹紙印刷頒發,定價通行,賣給民間。如武英殿聚珍版排印的《鹖冠子》一書,用連四紙印刷五部,用竹紙印十五部,作為皇家陳設之用。另外又用竹紙印刷了三百部,以供流通。為了保證書籍的刊刻質量,在每頁后幅版心下方印上校對者的姓名,使校對者不敢草率從事。
聚珍版辦事處原有備案的供事人員十二名,設立之初,只是就當時應用酌量定額,沒有通盤考慮到之后的需要。工作展開之后,刊刻的數十萬字需要有人檢查、排版、換篇、歸類,頭緒繁多,現有人員不夠使用,只好額外選募供事十二名,協同幫辦。這些人員都是自備資斧飯食來效力,與額設人員做的事情沒什么區別。現在既不能缺少他們,卻沒有實缺可補,將來效力多年,又不能一同論功行賞,未免向隅,太不公平了。因此金簡等人上奏乾隆皇帝,請求將這些額外的辦事人員在吏部注冊,不用供給公費飯食,待做滿五年之后,如果勤慎得力,給予和役滿額缺供事同樣的待遇,這也可以鼓勵他們勤奮辦事。能考慮到這些編外臨時工的待遇,真是可欽可敬。
做好棗木字、擺字楠木槽板、檢字歸類用松木盤、貯木子大柜等各項刻書所用器具后,金簡向乾隆皇帝建議,此事屬于初創,沒有成例可循,所有費用都是實用實報,請將此次工料價格作為定例,寫定成冊,送武英殿存檔。以后如有刷多模糊及槽板等項應該增添更換的,就遵照這次的經驗辦理。排印過三十多種書之后,一切章程逐漸熟悉,金簡仿照《墨法集要》體例,將印書的辦法分按條款,著為圖說,取名《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將此書用聚珍版印刷通行,讓天下刻書者都知道有這種簡易之法。《四庫全書》和《四庫薈要》各抄了一部收入其中,可見對此書價值的認可。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首載諸臣奏議,次載取材雕字之次第,以及庋置排類之法。一共配圖十六幅,論說十九條。因為是來自實踐經驗的總結歸納,所以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作用。例如,刻木活字時單個木子太小,不便于工匠雕刻。書中提出將木子放置在木床之中,用活閂塞緊,這就和雕刻整版無異,刻起來更加方便。每版的木子擺好之后,先印草樣一張,如果校閱后有需要改動的,即時抽換,再印刷清樣復校,沒問題了才可正式開始印刷。雖然麻煩,但也可以有效減少印刷錯誤。如遇到溽暑天氣,印書時木子滲透了墨汁后會微脹,這時應該稍微停手,將版盤風干,晾一會兒再印,防止墨汁滲透開來污染紙張,模糊字體。
以上所言,都是經驗之談。細微之處,正見其工藝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因此印刷出來的書籍都非常精美,被人珍藏。清代著名校勘學家盧文弨曾獲得鮑廷博贈送的武英殿聚珍版《鹖冠子》一部,在書后題跋中稱“館閣新出書,余力不能購,今僅有此,當寶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