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小敏 魯鳳仙 /文
“虛假訴訟”是司法實務部門在民事訴訟實踐中發現并總結提出的。實務界對虛假訴訟的界定有“單方故意說”與“雙方惡意串通說”之分,其中《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中,均采取的是“雙方惡意串通說”。筆者認為,雖然“雙方惡意串通說”,較為準確地揭示了虛假訴訟的本質,且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一方當事人通過虛構法律關系、偽造證據,提起虛假訴訟以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故“單方故意說”不能排除在虛假訴訟范圍外。但是,對于以真實的糾紛為事實基礎提起訴訟,通過偽造證據證明己方的訴主張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主張的,屬于“真糾紛、假證據”,則不應當納入虛假訴訟范疇。因此虛假訴訟的認定,應以法律關系及證據是否真實,而非雙方串通還是單方故意作為判定依據。
1.從案件類型來說,多為涉財類案件。虛假訴訟中當事人往往希望通過合法訴訟方式,實現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或規避法律責任等目的。從司法實踐中看,主要集中在民間借貸、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遺產繼承、企業破產和改制、股權糾紛、房屋拆遷、馳名商標認定、追索勞動報酬等領域,其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成為虛假訴訟的“重災區”。
2.從審判程序來說,簡易程序居多。不同于普通民事訴訟案件原被告雙方對立的訴訟地位,虛假訴訟當中,雙方當事人表面存在糾紛,實質上則目的一致、利益趨同、意見明確,訴訟中往往缺少實質性對抗,且多以自認形式完成質證,案件相對簡單易審理,法院常使用簡易程序審理。
3.從結案方式來說,多以調解結案,且結果具有確定性。因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貫穿始終,虛假訴訟案件當事人“簡審、快辦”的需求,和法院案多人少需要提高辦案效率的客觀困境,使當事人和法院都愿意采取調解方式結案。且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事先串通,調解結案也顯得異常順利。
4.從當事人之間關系來說,通常具有特定關系。因虛假訴訟具有謀取非法利益的不正當目的,為規避風險,在“雙方串通型”的虛假訴訟中,當事人之間通常具有特殊關系,一般雙方為朋友、親屬或職務上的上下級等。
5.從參與人員來說,律師、法官等法律專業人士參與虛假訴訟案件的現象并不鮮見。虛假訴訟的實現,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訴訟經驗和法律專業知識的,律師出謀劃策的不在少數,法官收受賄賂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充當“保護傘”的情況也并不鮮見。
了解虛假訴訟受害人是探討其權利救濟的前提。虛假訴訟的受害人可分為二類:第一類訴訟參加人。一是原告與其中一個被告合謀損害另一個被告或第三人的利益。典型為交通肇事理賠案中,作為受害一方的原告與實施侵權的被告合謀,騙取保險公司的保險賠款。二是原告與其他案外人共謀損害訴訟參加人的利益。如原告與案外人合謀通過偽造擔保文書或借據,讓被告承擔擔保責任或還款義務;第二類案外人。此類為最常見,逃避債務型虛假訴訟既為典型的被害人為案外人的情形,債務人通過虛構債務,并快速調解結案,進入執行程序,致使真實債權人,也就是案外人的債權無法實現,或者無法全部實現。
《民事訴訟法》設定了“再審” “執行異議之訴”“執行異議” “另行起訴”“第三人撤銷之訴”等多種救濟途徑。
1. 再審。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章的規定,再審的啟動主體包括法院、檢察院、案件當事人。雖然《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監督規則》)第23條,將案外人的控告、舉報納入民事訴訟檢察監督案件的來源范圍,但對于判決、裁定、調解書的裁判結果監督,仍需由當事人申請,而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監督,又囿于該《監督規則》第41條必須以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的限制。故以虛假訴訟被害人多為案外人,且多以調解結案的特點來說,在訴權行使方面,檢察機關啟動再審受限頗多。
2.執行異議之訴。此種救濟方式適用于執行階段的虛假訴訟案件。但該救濟方式在保護案外人利益上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是虛假訴訟中大部分案件原被告當事人已串通好,無需在進入執行程序,則執行異議之訴就缺乏訴訟基礎。二是執行異議之訴要求案外人對所執行標的享有能夠充分排除強制執行的實體權益,而案外人往往很難達到此種證明程度。三是執行異議之訴效力有限,只能排除法院執行卻不能實現確認案外人的實體權利,即只能實現阻止執行的效力,并不能解決執行標的物的歸屬問題。此外,執行異議之訴僅對執行標的權利歸屬存在爭議,與原判決的對錯無關。
3.執行異議。執行異議也發生在執行過程中,其和執行異議之訴存在不同之處:一是申請主體不同。執行異議提出主體包括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相對執行異議之訴的提出主體范圍窄一些。二是異議事由及目的不同。執行異議的理由為執行程序或執行措施違反法律規定,目的是更正法院的執行行為,而執行異議之訴的目的是有效阻止執行行為。三是程序不同。執行異議的程序為“異議-裁定-復議”,執行異議之訴為“異議-裁定-訴訟”。四是保護利益不同。執行異議保護的為程序利益,而執行異議之訴保護的為實體利益。執行異議在虛假訴訟救濟方面,同樣存在訴訟程序必須已進入執行程序的限制,且申請主體范圍更窄,既無法解決執行標的的權屬爭端,又無法有效阻止執行行為。
4.另行起訴。另行起訴是較為常用的案外人權利救濟方式。但卻存在著同樣的不足,即對前訴為虛假訴訟時,無法改變和規制。另行起訴所形成的判決,對前訴并無約束力,只是與前訴處于平行關系,甚至出現前后判決相互矛盾,既影響法院執行,更影響當事人實現權利。實踐中,只是在當事人無法證實存在虛假訴訟時,又不得不保護自身權利情況下才會選擇另行起訴,該方式并非最佳救濟方式。
5.第三人撤銷之訴。《民事訴訟法》新增了一項救濟制度即第三人撤銷之訴,其因具有改變或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功能,而具有相對優越的虛假訴訟救濟功能。第三人撤銷之訴和再審雖然都是事后救濟,但第三人撤銷之訴彌補了再審對于案件申請主體的限制缺陷,它既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且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提起的標準上比啟動再審的標準要低,僅要求生效裁判損害了第三人利益即可,而再審是以“糾紛解決過程中的程序瑕疵和實體依據缺失”為提起事由,需要滿足《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的13項情形之一。
可以說,以上五種救濟方式即為虛假訴訟的受害人提供了不同的救濟途徑,且各有適用空間,但也各受不同的限制,對于檢察機關來說,再審是檢察機關法定監督方式,仍是對虛假訴訟有力的監督措施。
因虛假訴訟本身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加之案件受理上限制較為嚴格,致使案件線索“發現難”,因此獲取案源至關重要。檢察機關應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虛假訴訟檢察監督職能的社會知曉度,培養群眾主動尋求檢察機關救助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要與人大、政協、司法部門、律師協會和行政機關等建立良性溝通機制,擴充線索來源渠道。注重從刑事案件查處中獲取線索,比如我院辦理的王某某訴顏某某民間借貸糾紛虛假訴訟案,即從杜某某、黃某某涉嫌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刑事案件中獲取線索。最后,要注重對易發領域的相關案件審慎審查,主動尋找案源,對符合受理條件的及時查處。
在辦理民事案件中,檢察機關能夠采用的調查核實手段非常有限,致使案件存在“查證難”,故虛假訴訟檢察監督工作極依賴公安等部門的外部協助。檢察機關應與公安機關、法院以及行政機關建立聯動機制,通過會簽協作文件,形成制度性的剛性約束,形成統一認識,減少理解偏差。在案件辦理中,檢察機關可以借助公安的偵查手段彌補自身調查手段不足的弱點。同時,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法院以及行政機關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溝通,既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阻力,又能形成虛假訴訟大預防的工作格局。
鑒于虛假訴訟隱蔽性強、串通作證的特點,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破解“假象”就至關重要。在監督方式上,檢察機關應充分利用再審檢察建議、提請抗訴、案件線索移送、檢察建議等不同的方式予以監督。另外根據案件所處的階段,采取不同的監督方法,引導案件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等采取合適的救濟方式。比如,在案件審理階段,可監督法院是否依法通知相關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同時可以引導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另行起訴救濟。在判決、裁定等生效后,可對審判程序、裁判結果進行監督,以檢察監督的方式促使法院再審,也可以引導第三人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在執行階段,可通過執行活動監督,對法院執行活動進行全方位的審查,同時為能及時止損,也可引導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之訴或者利害關系人提出執行異議,以達到阻止或暫緩執行的目的。
在人員配備及培養方面。一是要配齊配強人員。配齊人員是基礎,配強人員才是關鍵,要根據民行工作特點,挑選有刑檢、職務犯罪偵查經驗或者民商事知識背景的人員,為民行檢察提供人力保障。二是注重提升業務能力。民行部門人員要強化自身學習,省市級檢察院要充分發揮上級的辦案指導、以案代訓、集中培訓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區域民行檢察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能,并通過建立人才信息庫,注重發現人才,發揮人才優勢,形成整體帶動的態勢。在民行部門機構分設方面。目前,基層院民行部門都是兼負民事訴訟監督、行政訴訟監督及公益訴訟工作,應根據三類業務特點合理配備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的人員力量,實行民行部門機構分設,既做到部門設置科學,又能實現術業有專攻,提升檢察監督的專業性。
對涉嫌虛假訴訟的案件,應不受向法院申請再審的限制。同時對申請監督主體方面,可予以適當拓寬,利害關系人在有初步證據證明案件當事人進行虛假訴訟侵害其合法權益的情況下,也可申請監督,為利害關系人的權利救濟提供合法途徑。一方面探索建立虛假訴訟參與人納入失信人名單的信用懲戒制度,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為參考,建立二者的信息平臺對接,同時對納入虛假訴訟失信人員名單的適用、解除等條件由最高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予以明確,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虛假訴訟案件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增設懲戒性賠償措施,通過提升違法成本的方式來規制虛假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