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煥
摘 要:城市排水系統作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公共設施之一,擔負著城市的排水防澇的重要作用,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已滿足不了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而如何解決城市排水已成為衡量城市發展程度的標尺[1]。通過對國內典型管理模式的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其特點,并對其利弊做出總結,立足于合肥的排水管理模式,通過優劣分析,選擇最適合于合肥發展的排水管理模式。
關鍵詞:城市排水;管理模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1-0191-02
Abstract: Urban drainage system, as one of the main public faciliti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drainage and waterlogging preven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drainage has become a meas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cases of domestic typical management mode, analy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making a summary of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rainage management mode of Hefei,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ooses the drainage management mode most suitable for Hefei's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 drainage; management mode; analysis
1 概述
城市排水行業的管理,與水資源、城市供水、地下水等相關水管理關系密切,而基于發展的新形勢與日益迫切的環境保護的要求[2],本文就國內排水管理模式的成功的若干案例進行分析與研究,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廣州。
2 國內主要發達城市排水系統管理模式
隨著城市排水問題不斷成為影響城市安全的重要隱患,我國各大城市的排水管理力度都有所加大。如何能結合和利用現狀,用綠色、經濟、高效的措施來進一步提高排水能力,縮短城市內澇時間,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利用,是下一階段需要繼續研究的方向,也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排水行業運營模式基本分為專業集團、廠網統一、廠網分離、公司化運營(產權管理及物業化管理)四種,且四種模式各有利弊,難以統一。
2.1 北京——專業集團模式
一龍治水,管辦分離。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負責統一管理城市排水事務,北京市排水集團負責行業整合、運營管理和資金籌措,涵蓋了市級和區級的泵站、管網、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管理。
優勢:北京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主要承擔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的行業管理,并且編制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監督實施、組織征收污水處理費,整體管理體系能建立廠網一體化,管辦分離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
劣勢:專業集團的產權主體為國有獨資企業,而弊端在于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產權清晰的現代大型企業,但由于集團每年的收入來源于市政管委核撥的污水處理費,沒有財務自主權,不是真正意義上自主經營、獨立運作的市場主體。
2.2 深圳——廠網統一模式
該模式是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由同一家水務集團運營,承擔雨污水收集、處理、再生利用及污泥處置設施的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職責。
優勢:深圳市的排水管理部門為深圳市水務局,2010年深圳成立深圳水務集團,全權負責深圳市的供排水服務。按照地方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負責實施,并在政府支持下基本實現了郊區縣排污水處理業務的統一管理。這種模式特點是資產規模大、技術力量強。下設各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承擔相應的監管職責。且能建立廠網一體化管理機制,實現管辦分離的目標,具有一定的市場推廣價值。
劣勢:因為是中外合資項目,在實際管理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易形成區域性壟斷,不利于競爭的形成。盡管各區設置有環境保護和水務局,統屬市水務局統管,各區水務局下基本都設置有排水科和防汛抗旱科,但基本都屬于行政部門,相應的監管體系和運維監督效率有待提高。
2.3 南京——廠網分離模式
廠網分離模式是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分別由不同單位運營管理。南京市由市水務局下屬的排水管理處對排水設施進行事業化管理,下屬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負責實施主城區排水設施行業管理工作。
優勢:南京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承擔全市主城區自來水生產、供應、服務和城市污水處理以及水務設施設計、施工、監理等職能。一龍治水,管辦分離模式顯著。
劣勢:管辦分離模式名存實亡,市場化運作不徹底。排水管理處和南京市排水公司的人事、財務還是合并辦公,無法對市排水公司進行高效的監管和實現資產收益最大化。
2.4 上?!净\營模式
該模式類似排水集團、水務集團等管理模式,采取公司化的運營管理模式。上海市的排水管理部門為上海市水務局,實行一龍治水,由上海市水務局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上海市排水總公司負責涉水產品的經營和服務。
優勢:上海城區排水管網實行市區兩級管理,主干網由上海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城投)下屬上海排水公司負責養護管理。在管辦分離的基礎上成立6家水務公司,分別負責水務行業的子行業運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排水企業管理。打破行業壟斷經營,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劣勢:廠網分離,創新監督意識和管理效率存在不足,整體應用效果也會受到市場的影響。另外,下設各區水務局在監管職責履行方面依舊存在弊端,排水管理所對泵站運行維護工作的忽視也會直接影響整體應用效率。
2.5 廣州
廣州市水務局是廣州市政府主管全市水行政工作的部門,實現了廣州市水利、供水和排水的統一管理,完成了廣州市從“多龍管水”向“一龍管水”的轉變,建立了統一管理水資源的體制。
優勢:負責排水行業管理和排水行業特許經營的具體實施工作,研究提出再生水利用的政策建議;編制本市排水規劃、排水工程年度建設計劃、設施維護計劃并組織實施;制訂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的標準、規范和規程,并監督實施。
劣勢:《城市排水許可證》的落實情況有待提高,且審核和排水管網接駁、遷改、臨時占用排水設施等工作的監督管控效果依舊存在滯后性,會嚴重制約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管理工作。
3 城市排水系統管理模式的啟示
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和城市排水管理有著密切關系[3]。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給城市帶來了諸多壓力,因此為了緩解城市壓力而采取了諸如建設向上和向下的立體交通網絡等措施。這些措施會給以往的排水管理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部分系統的癱瘓,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希望通過對經典案例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并于工作人員啟示。
3.1 合肥傳統排水系統管理模式
目前,合肥市主要采取的排水系統管理模式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多龍治水機制。市建委下屬市排水辦主要承擔全市排水專項規劃編制、排水設施運行管理、污水廠運營監管及市區城市防洪組織協調和汛期排澇等工作。并且在合肥瑤海、廬陽、蜀山、包河區除各區工業園區以外的排水設施項目的建設管理。另外,相關部門還在合肥各區建設局進行了工業園區排水設施項目的建設管理。高新區、經開區、新站區排水設施項目的建設管理也比較松散,且不同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各自為政,都在進行相關行政指導工作。第二類,區排水管理模式。(1)經開區公用事業發展公司(隸屬于海恒集團)對排水設施包括泵站和管網進行運行維護[4]。(2)高新區城管局市政管理處,對排水設施包括泵站和管網進行運行維護。(3)污水處理廠一般歸社會資本投入公司進行運營管理。整體區排水管理模式就使得管控工作流程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實和監督,且排水設施建設項目一般由運營單位上報市重點工程建設局,項目建設完成移交給運營單位。由此可見,合肥排水設施建設項目由其他政府機構進行管理,運營單位無法參與排水設施建設環節,導致項目建設效果與運營單位預期之間可能產生差異,造成運營單位維護效率降低[5]。
3.2 合肥城市排水系統管理模式
縱觀合肥排水系統管理結構,最大的問題就是多龍治水,因為不能建立良好且統一的管理框架,就會對整體管控要點和管理流程造成影響,甚至會制約排水監督管理項目的綜合水平,基于此,要結合各個城市排水系統的優勢和劣勢,完善更加貼合合肥行政管理要求的管控措施。尤其要改良的就是合肥城市排水系統管理中廠網分離的管理體系,充分借鑒深圳管理框架結構,完善管辦分離機制,有效建構廠網一體化運營流程,確保能實現一龍治水的目標。
4 結束語
結合合肥實際情況和發展現狀,目前最佳借鑒模式就是深圳市廠網統一模式,能有效將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進行統籌管理,有效建立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職責一體化的管控結構。另外,要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原特區內供水排水業務合并、產權主體多元化、全市供水業務一體化、實施走出去戰略等,逐步發展為國內一流的水務與環境綜合服務商。
參考文獻:
[1]翟曉罡.城市排水系統改造[C].中國水利學會,北京水利學會,2005.
[2]唐永妍.淺談城市排水系統體制[C].天津市土木工程學會,2010.
[3]許翠紅.城市排水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12.
[4]陳小燕,柳貝貝,屈振宇.城市新建區域排水規劃[C].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3.
[5]張鈺靚.城市排澇能力建設研究[D].浙江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