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依據和根本;是命制各類試題及其參考答案最依賴、最直接的資料。因此,教材應具有高度的科學性、知識性、權威性、規范性等顯著特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筆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北師大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有幾處細節是不規范的,值得商榷,現予以提出,供同行探討。
關鍵詞:北師大版;堿基結構;模型氨基酸;生物膜系統酶
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筆者感觸頗深:新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為教師自主處理教材、進行個性化教學留下了更大的余地。但是,北師大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北師大版必修1第29頁在介紹“核酸的分子組成”中寫道:“DNA和RNA各含有4種堿基,即組成DNA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和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各有4種”。讀完這句話后,部分學生會理解為“4種堿基就是4種核苷酸”。因此,建議教材將此句改為“DNA中的含氮堿基有4種,即腺嘌呤(A)、胞嘧啶(C)、鳥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中的含氮堿基也有4種,即腺嘌呤(A)、胞嘧啶(C)、鳥嘌呤(G)和尿嘧啶(U)。因此,組成DNA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和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各有4種”。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北師大版必修1第39頁在介紹“細胞膜的結構模型”中寫道“1972年,辛格(S.J.Singer)和尼克爾森(G.Nicolson)總結了當時有關膜結構的模型及各種新技術研究成果,提出了最有代表性的細胞膜液態鑲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由于“細胞膜的結構模型”是由英文fluidmosaicmodel翻譯過來的,因此,不同的人翻譯出來的專有名詞就會存在差異。吳相鈺等在《陳閱增普通生物學》與王鏡巖等在《生物化學教程》中則寫道:1972年,辛格(S.J.Singer)和尼克爾森(G.Nicolson)提出了細胞膜結構的公認模型是流動鑲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朱正威等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中也寫道:1972年,S.J.Singer和G.Nicolson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筆者認為某些由外文翻譯成中文的專有名詞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應該統一名稱。因此,建議教材把“細胞膜液態鑲嵌模型”改為“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
北師大版必修1中某些插圖的標注信息不完整。如:第39頁圖3-3“細胞膜液態鑲嵌模型模式圖”,由模式圖可知,細胞膜的外表面有少量多糖分子,它們有的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有的與脂質結合形成糖脂。糖蛋白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個知識點都涉及糖蛋白,雖然模式圖的下方有文字說明,但在圖中標示出來,更有利于學生觀察,學習起來直觀易懂。又如第25頁圖2-9“氨基酸分子結構通式”簡而化之,只是給出了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建議教材在插圖中用文字標注出“羧基”“氨基”“側鏈基團”等各個基團,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減輕學生負擔。
北師大版必修1第54頁在介紹“細胞的生物膜系統”中寫道:“細胞中的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線粒體與葉綠體等都是由膜包裹的細胞器,它們與核被膜、細胞膜一起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會讓學生理解為由膜包裹的細胞器與核被膜、細胞膜一起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其實不然。因此,建議教材將此句改為“細胞中的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線粒體與葉綠體等都是由膜包裹的細胞器,這些細胞器膜與核被膜、細胞膜一起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細胞生物膜系統的概念。
北師大版必修1第62頁在介紹“酶的化學本質”中寫道:“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它能使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迅速地進行,而酶本身不發生變化。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此外還有少量的酶是RNA或DNA”。DNA是否存具有催化活性呢?20世紀90年代,Cuenoud等發現了一個酶性DNA,他們根據共有序列設計并合成了由47個脫氧核糖核苷酸組成的單鏈DNA—E47,它具有連接酶的活性能夠催化與它互補的兩個底物DNA片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而連接成一個DNA分子;Usman等發現了另一個酶性DNA,對核糖核酸(RNA)分子具有較弱的水解酶活性;1995年,王身立等研究證明從綠豆中提取的DNA具有催化萘酯分解的酯酶活性。而吳相鈺等主編的《陳閱增普通生物學》與王鏡巖等主編的《生物化學教程》中則只強調: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還有少數的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并稱之為核酶;眾多高中生物參考書的編寫也只承認: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少量的酶是RNA;高考命題專家命題時也只體現了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少量的酶是RNA,2015年海南高考生物真題如下:
例如:(2015年海南單科第4題)關于生物體產生的酶的敘述,錯誤的是(D)
A. 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或RNA
B. 脲酶能夠將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 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屬于水解酶類
D. 高溫和低溫均能破壞酶的結構使其失去活性
針對這種情況,根據生物科學研究的進展,建議各類教科書統一表述,使教材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學生才不會模棱兩可,且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原始依據,我們應該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教材不斷完善。因此,以上問題的提出,旨在促使廣大同行共同努力,維護高中生物教材的科學性、知識性、權威性,使高中生物教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更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相鈺,陳守良,葛明德.陳閱增普通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生物化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劉植義,付尊英.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高國麗.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3)中幾處細節的商榷[J].考試周刊,2015(104):20.
作者簡介:
高國麗,貴州省都勻市,都勻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