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200093)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高層次專業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外語教學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培養,而忽視學生專業技能的鍛煉,造成翻譯人才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姜誠,2011)。為此,高校開展實踐課程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大量練習,接觸各類實踐項目,鍛煉學生專業技能,避免學生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但現有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存在諸多缺陷,不能滿足社會所需,本文分析實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學團隊,以期解決現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
現有的實踐課程為期兩周,教學形式以單人授課為主。對學生進行集中式短期培訓,旨在通過大量實踐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但據實際情況來看,實踐課程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兩周時間內,由單個教師向學生授課,每天八節課,上下午各四節。每天八節課的課程安排給予教師和學生較大的壓力,造成一天中只有上午上課,下午則由學生自習,極大地浪費了教學資源和時間。其次,由于是單個教師授課,缺乏可以交流討論的同事,授課內容較為單一枯燥,缺乏創新和實踐,學生未接觸真實的實踐項目可能導致學習效果降低。
實踐課程時間較短,課程安排緊湊,但不合理的課程安排可能導致實踐課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單人授課模式決定了實踐課程教學模塊的單一性,缺乏多元化多形式的發展,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
作業反饋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單人授課模式導致教師作業反饋任務繁重,不僅要反饋到每個學生,每堂課作業都要進行反饋。此外,考核機制也較為傳統,一般采用出勤率和考試成績的加權總和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由任課教師一人決定,不夠科學和全面。
因此,為保證實踐課程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嘗試采用實踐課程團隊教學模式,并在團隊基礎上對現有課程和教學模式進行整改。改進單人授課方式,發展教師團隊建設,減輕教師壓力,豐富授課形式,完善作業反饋和考核機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
對于團隊這一概念,喬恩·R.卡曾巴赫認為,團隊是由才能互補,為了實現共同目的、目標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組成的群體(康旭東,2005)。現有實踐課程為單人授課,存在較多缺陷,師資力量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團隊建設相較于單人授課而言能夠有效實現教師間優勢互補,使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更豐富,課程更為多樣化。
針對第二節提出的問題,提出建立實踐課程團隊,并從校企合作、課程模塊設計、作業反饋及考核三個方面予以解決現狀問題。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旨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鐘斌,2019)。校企合作能夠解決教學中理論實踐不協調問題,實現教師間優勢互補。
實踐教學團隊可由校內教師和企業人員組成,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讓企業人員前來講座,讓學生參與真實企業項目,前往企業參觀,了解真實企業現狀和當今社會最新的需求(劉云利,2016)。企業人員將專業領域前沿熱門知識帶入課堂,開拓他們的眼界,學生通過企業獲得更多實踐機會,再由教師引導,實現創新。企業帶領學生了解市場,為就業做準備(張淑杰,2018)。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實踐課程團隊關鍵在于如何分配校內和企業教職人員。結構、層次合理的團隊要求發揮每個教師在團隊中的作用,發揮團隊整體優勢。一般而言,小型團隊是1+3(或1+5)的兩層結構,或1+3+9(或1+3+15)的三層結構(王麗,2018)。
考慮到實踐課程量相對較少,時間較短,所以團隊人數采用1+5的模式,團隊成員共6人。師資力量由校內教師團隊和企業教師團隊構成,校內教師團隊4人,其中一人擔任整個實踐課程團隊帶頭人,企業教師團隊2人。
建立“1+5”實踐課程團隊,有效解決了單人授課教學模式中教師壓力大的問題,教師之間交流合作,優勢互補,豐富了教學內容,實現創新性教學,校企合作的團隊建設有效解決學生專業技能不足,與社會需求脫軌的現狀。
根據“1+5”團隊結構,三位校內教師肩負起校內教學任務,包括三個模塊:基本技能練習講解模塊、筆譯項目模擬模塊和筆譯競賽模塊。企業教師讓學生接觸企業及相關項目,參與項目實戰,主要負責兩個模塊:企業項目實戰模塊及企業參觀模塊。
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課程模塊教學由練習到實戰依次分布。因此,實踐課程可分三個階段來分配教學模塊:第一階段為基本技能練習講解;第二階段為筆譯項目模擬和筆譯競賽;第三階段為企業項目實戰和企業參觀。第一階段鞏固學生筆譯技能,教師通過學生練習提煉出常犯錯誤,予以講解糾正;第二階段筆譯項目模擬,教師為學生提供筆譯項目案例,讓學生分組并選擇各自角色,模擬整個項目流程,并通過舉辦筆譯競賽激發學生熱情和積極性;第三階段校企結合,企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到企業真實項目中,感受真實翻譯環境,提升實戰能力。
團隊建設下的教學模塊設計及教學安排更為多樣化,教學人員較多,根據不同教師的優勢,可實施的教學模塊更多,內容更為多樣化,校企合作之下,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項目,大大提升實踐能力,師資力量得到有效利用。
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雙向交流,要解決該問題,學生作業反饋和考核十分重要。教師作業反饋不僅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能確保完成質量。
單人授課模式下,一位教師要對每位學生的作業、每堂課作業都予以反饋存在一定難度,反饋工作量較大。因此,在確保學生積極完成作業的同時也保證教師高質量的反饋,就需要對作業反饋機制進行改進。
團隊建設模式下,每位教師只需對自己負責的課程進行作業反饋,相較于單人授課減輕了一定工作量。但若對每位學生一一反饋,工作量仍然較大,對此,建議采取小組綜合反饋的方法。將所有學生分組,3到4人為一組,小組成員在完成各自作業基礎上進行討論,統一最終版作業,將最終版作業和成員各自作業以小組形式上交。教師主要針對每個小組最終版作業予以反饋,同時也適當抽查個人作業。該方式不僅減輕教師反饋工作量,也確保了學生的完成質量,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此外,學生最終考核方式應與教學模塊結合,將校內和企業教學共同納入考核范圍。最終考核成績為考試成績、筆譯項目模擬成績和企業項目實戰成績乘以各自占比后的總和,考試成績和筆譯項目模擬成績由校內教師評定,企業項目實戰成績由企業教師評定。實踐課程團隊建設下的考核方式更為科學全面,由綜合多位教師的評定,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評價。
實踐課程團隊建設相對于個體教學實施難度相對較大,但教學方式更為科學合理,教學效果也更顯著有效。實踐課程團隊建設不僅要求教師有高水平的教學能力,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銜接好教學課程;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反饋,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基于校企合作,建立一支良好的課程實訓團隊不僅有益于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學機制,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