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明(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性、定位,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部署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點任務,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皥猿趾屯晟浦袊厣鐣髁x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是《決定》部署的13項重點任務之一,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性、引領性工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通覽四中全會《決定》框架體系,準確理解和把握“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邏輯、主要內涵和原則要求,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問題,全會《決定》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堅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形成的重大成果,再一次提升了對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進一步闡明了制度——法治——治理——善治的基本邏輯關系。
一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體目標。黨的十八大將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時代主題,并闡述了扎實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任務和改革措施;二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聚焦法治,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三是黨的十九大規劃分兩步走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十九大規劃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即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基礎上,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四是十九四中全會提出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總體目標。《決定》指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十八屆中央兩次全會和兩個《決定》共同形成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更加清晰、更加鞏固的邏輯進路,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形成了以善治為導向的制度——法治——治理的基本邏輯體系,確立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和發展依循的邏輯主線。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部署要求,與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一脈相承,是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全會《決定》以更加清晰、更加鞏固的制度——法治——治理——善治邏輯體系夯實了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發展之路,也就鋪實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
二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目的上看,是為了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能力。換言之,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堅持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依托。這在一定意義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功能所在。從內容上看,《決定》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部分明確了一個“總綱”和四個“要目”?!翱偩V”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高度概括了新時代法治新戰略新格局新方針。
一是關于法治新戰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毫無疑問,依法執政是依法行政的政治前提,法治社會是法治政府的社會基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必須更加注重科學民主依法執政,更加注重社會治理創新與法治社會建設;二是關于法治新格局,完整的法治體系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不僅高度關聯著法律規范體系,還密切關聯著黨內法規體系,形成了更為完整的法治制度和運行體系;三是法治新方針,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包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穩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以及全民守法意識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新矛盾需要新法治,需要新的法治方針?!翱茖W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針,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指引。
更為完整地理解新時代新矛盾新法治,更為深刻地理解新戰略新格局新方針,必須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堅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形成的一些列重大成果,全面深化對遍布于《決定》中的法治精神、原則和規范的認識。比如,關于新法治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從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決斷,再到十九大作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抉擇,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化。新時代新法治繼續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尤其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這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要求,又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戰略,是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內容;再比如,關于新法治格局,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性要求上講,在制度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除了完備的國家法律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外,還應當包括完整的社會規章體系。換言之,三大制度板塊的關聯銜接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法治支撐,也就形塑了在三條戰線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格局;還比如,關于新法治方針,尤其需要強調黨的領導與新時代法治建設基本方針的關系。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全過程,必須強化黨對貫徹新時代法治建設新方針的領導作用。簡言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三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引領性工程,必須依循新時代法治新戰略、立足法治新格局和遵循法治新方針。全會《決定》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部分的四個“要目”,明確勾勒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任務清單,包括必須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一是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聚焦合憲性審查工作,充分發揮備案審查工作對維護憲法權威尊嚴的作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秩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二是進一步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創新“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格局,完善立改廢釋并舉的立法布局,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國家法律體系,堅持科學民主依法立法,確保立法質效,促進良法善治。三是進一步完善全民守法、嚴明執法、公正司法的法律實施體系,正確界定全民守法、嚴明執法、公正司法的相互關系,以全民崇尚遵守捍衛法律為基礎,以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為重點,以公正高效權威司法為關鍵,以全面依法治國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四是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和保障,權力正確行使與權益切實保障統一起來,推進責任法治建設,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提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將法治優勢轉化為善治效能。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加強黨對憲法實施的領導,維護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及其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和統帥地位,增強憲法意識和憲法思維,維護憲法權威和憲法尊嚴。同時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中強化黨章的權威和尊嚴,以“憲法至上、黨章為本”維護法治體系的基本秩序。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這一現實,面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斷優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環境安全、健康教育等價值性元素和權益性成分,將法治體系建設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結合起來,根據《決定》關于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的要求,為健全完善制度加快重點領域立法,為貫徹實施制度加快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重要方面立法,通過立法促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推進黨領導政法工作制度化、法治化,進一步明確司法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地位作用,以公正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統領審判制度、檢察制度改革。
四
如前所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事關黨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政治和法治工程,必須遵循一系列重大原則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是必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具有高度規定性,是我國法治制度和法治體系建設必須遵循的方向,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根本指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首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二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國法治制度和法治體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突出表現為黨對立法、政法和整個法治建設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所決定的,是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關系的根本體現。三是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四是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相統一。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結合和統一。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必須強調法治體系的優勢向法治成效、治理效能的轉換,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原則要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堅持和完善、發展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性、引領性工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更加注重實效,更加強調法治優勢轉化為治理成效。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制度——治理——法治——善治關系的體系化、邏輯性認識,強化制度為治理奠基的觀念,將治理奠定在制度基礎上,堅持良法善治目標導向,通過法治推進治理走向善治,最高限度地實現法治成效,最大限度地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同時應當進一步完善法治體系的結構和優化法治體系的要素。從結構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由國家法律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等構成。從要素上看,它是一個由憲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督法,以及法理、法效等構成的完整制度體系和運行系統。如何使法治體系結構更加平衡、合理,如何使法治體系要素更加優化、充分,是法治體系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大實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