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法治體系發揮更加重要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不斷為解決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決定》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高度重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重新組建后的司法部及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緊緊圍繞“一個統籌、四項職能”,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貢獻了司法行政智慧。司法行政工作融匯了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公共法律服務四個方面職能,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應當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的現代化,這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決定》再次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每一個公平正義案件的背后,律師的作用不可低估,律師參與訴訟活動,對于促進人民法院提高審判質效、確保司法為民、公正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律師隊伍是依法治國的一支重要力量”,《決定》提出要“完善律師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律師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承擔著前所未有的責任。近幾年,《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關于依法切實保障律師訴訟權利的規定》《關于進一步保障和規范看守所律師會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先后出臺,特別是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意見》,對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充分發揮律師作用、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律師制度作出了部署。東風需借力,奮發正當時,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行業要牢固樹立崇高職業使命,確保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管部門對律師既要“嚴管”,又要“厚愛”。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新時代律師事業發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要加強律師執業權益保障,落實好《刑法》《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文件中關于律師執業權利的有關規定,進一步保障和規范律師執業權利。要建立健全律師人才培養選用機制。加大從律師中選拔法官、檢察官的力度。當前從律師中選拔法官、檢察官大門雖已開,但總體仍呈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半遮半掩。法官、檢察官、律師都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者,肩負著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使命,只有良性互動、合理流動,才能彼此尊重、彼此制約,才能通過個案正義促進制度規則和法律體系的完善,實現制度正義和良法善治。
《決定》提出要“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這是對立法理論一次非常重要的豐富和發展。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是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然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具體實踐中,要統一于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中,要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理論提升中。具體到行政立法上,要堅持黨對行政立法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部門、地方行政立法決策與行業、地區發展改革決策銜接制度,健全立項論證、法規起草、草案審議、征求意見四個環節相關機制,改變行政立法重數量輕質量、重授權輕控權的模式,以良法促善治。積極探索擴大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方式和途徑,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立項的專家論證程序,聽取專業意見。要拓寬征求意見反映渠道,及時反饋意見采納情況。要做好合法性審查工作,嚴格做到依法立法。立法要尊重和體現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和立法活動自身的規律,不能超越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不能盲目制定不合實際、無法實施的法律,要把通過實踐證明是好的做法固定下來。要通過落實《決定》,將中看不中用的“觀賞性立法”、束之高閣的“休眠立法”等現象徹底鏟除。
《決定》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法治宣傳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普法宣傳在我國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的必經之路。經過司法行政部門及相關業務單位不懈努力,我國普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帶來的最直接表觀效果就是老百姓“信法”“遇事找法”,纏訟信訪案件減少了,群體事件減少了,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了,這也正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當然,我國普法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普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普法簡單化與人民群眾高層次需求矛盾凸顯。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深入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加大普法產品開發力度,針對本行業、本地區開展有針對性、有特色、別有風味的普法,在全社會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決定》提出,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不論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還是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都體現了國家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決心,都可以折射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完善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的固本之策,也是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新期待的實際舉措。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多個維度的制度安排,這些基本都有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的影子,公共法律服務完善了、提高了,治理能力必然會進一步提高。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明確要求,2014年,司法部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各地積極開展試點,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7月,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對推進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制定了到2022年、2035年要達成的兩大目標。隨后,司法部于9月27日印發了《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對完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了清單式推進表。公共法律服務融合了法律援助、司法鑒定、公證、仲裁、人民調解等眾多法律服務工作,是司法行政機關的重要職能。以人民調解為例,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時,既要體現人民調解的特殊性,根據不同類型案件,采用合適的方式,情法理有機地融合起來,還要在調解過程中做好法治宣傳教育,做到案結事了、罷訟息訴。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然要求技術的現代化,建設智慧司法既是時代需求,更是客觀需要,是我們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實現司法行政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開展司法行政各業務中,要善于擁抱科技、利用信息,借勢區塊鏈、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應當具備把現代科技與司法行政工作進行深度融合的能力,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刑事執行以及行政立法等能力的現代化。前不久,司法部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了“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設應用推進會,要求充分發揮科技信息化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支撐和驅動作用,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從全面啟動依法治國信息化工作、全面發揮信息化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大數據慧治能力、全面打造智慧司法大腦、全面深化司法行政科技創新、全面加強網絡安全建設等六方面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在數字法治、智慧司法方面,司法行政系統已經走在了政法機關前列,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應當不斷加強其在相關業務中對現代科技手段熟練運用的能力,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等現代科技,進一步做好方案論證和制度性設計,盡快實現現代科技與法治工作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