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冰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體育運動是一項全球化的文化運動,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日本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日本武道的代表空手道將繼柔道之后,成為2020年的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對空手道等武道進行研究,可以為我國民族傳統武術的國際化推廣提供有益借鑒。
日本2016年8月召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會正式決定采用“空手道”作為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新增競賽項目。為此,現有的多個空手道國際競賽組織進行了整合,加盟于世界空手聯盟,規則也得到統一。得益于此,全世界的空手道愛好者可以在同一比賽規則下進行競技。合理且統一的比賽規則,有助于觀眾觀看并欣賞比賽,這一系列的改革,也標志著空手道正式成為符合奧林匹克運動會要求的競技項目而向世界推廣。
隨著187個國家或地區加盟世界空手聯盟,使其得到奧林匹克競技化發展,日本國內仍然傳承著可稱為四大流派的傳統空手道,獨自進行有特色的技藝傳承。空手道的起源“琉球之手”(指沖繩武術)因村落和名手不同,學習體系和形式也不同。這一現象作為不同流派的特色,現在依然存在。空手道既有作為競技體育而統一組織和比賽規則的“全球化”發展的一面,也有作為保存傳統特色的“本土化”發展的一面,空手道的現代化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得到了和諧發展。
從日本武道發展的歷史來看,除去已經成功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的柔道和空手道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全球化的日本武道。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流行的JAPONISM日本趣味,1900年在美國出版的《武士道》(新渡戶稻造),1925年面向歐美上映的電影《武士道》,使日本文化中的武士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而之后的21世紀傳播的是“酷日本Cool JAPAN”的主要內容,即“SAMURAI武士”“NINJA忍者”。而“SAMURAI武士”、“NINJA忍者”的武術幾乎沒有流傳到今天。但即便如此,作品中的形象廣泛傳播并得到世界性的歡迎和認可。
此外,日本的公共教育從2012年開始在中學保健體育領域中將武道列為必修科目。其主旨為,為了“加強國際理解,重視培養尊重我國文化與傳統的態度”,“傳承發揚具有日本榮耀與特色的文化之一、在歷史與傳統中形成的武道,活用其特點,進行指導”。但在現實的日本學校教授的柔道和劍道課程中,也出現重競技而忽視傳統文化教授與傳承的現象,需待改進。
綜上所述,日本武道既有作為奧林匹克競技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現代化發展,也有在日本歷史與傳統中形成的具有傳統特色的武術形態,“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那么,日本武道是怎么在全球化發展中演變的呢?通過研究,筆者將國際社會中武術的演變概括為武藝、武道、BUDO三個概念,然后再解析不同武術中共同的理想境界。
日本武道中“SAMURAI武士、侍”的語源來自于“侍奉之人”,原指從事天皇或貴族護衛之職的人。因此,“SAMURAI武士、侍”與日本官僚的身份稱呼“武士”是同義。從1185年武士最初掌權的鐮倉幕府到1867年近代國家大幕開啟的“大政奉還”事件(江戶幕府將政權歸還天皇)為止的680多年間,“武士”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統治階層。
16世紀大炮經葡萄牙傳入日本后,戰爭的形式由使用弓箭長槍變為使用火槍。之后經過戰國時代,日本迎來了江戶時代的太平天下。1637年島原之亂后,幕府和藩200多年沒有戰爭。實際上,現代傳承的日本武道可以說是進入沒有戰爭的江戶時代之后才產生。武士們想出了適合當地風俗的獨特武道,經過長時間的鉆研,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武道。而后,師傅在藩校或道場將其傳授弟子。
但在當時,武道也遭到了“無用”、“只追求招式的美觀”的批判。例如,荻生狙徠在《鈐錄》中,說到“劍、槍、弓、馬術脫離戰場之用,以贏得漂亮為第一要務,專注于旋身和招式的美觀”。沒有大的戰爭,武道脫離實戰,偏重招式的傾向遭到了批判。雖然如此,武道也正因是太平天下,技藝才能得到精心琢磨,流傳至今,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的武道才得以創立并傳承,產生了極具日本地域特色的武道文化。
1853年佩里率領美國的軍艦來到日本蒲賀。此后,日本面臨歐美軍事力量的威脅,之前的武藝已不足以應對,必須整頓近代化歐美式的軍備。明治維新之后,在富國強兵的政策下武士階級已經消亡,新的軍備根據征兵令進行整頓。文化開化的浪潮自然也席卷了日本武術界。火槍和大炮取代了劍,集體的力量取代了個人的力量。日本重建了大日本帝國這一國家體制,日本武道因為在實戰中陳舊無用而被否定,歐美式的新型軍事力量得到普及。
1896年,大日本武德會成立了。其目的是,鑒于武道精神是為了涵養古代至今的大和魂之美——即武德,每年舉行祭典,講習武道。而武道主要采用了劍術和柔術。1905年,大日本武德會設立了武術教員養成所,以培養后繼者及學校的教員,致力于武道的傳承與普及。
柔術的中心是嘉納治五郎在1882年創建的講道館柔道。嘉納治五郎熱心教育,精通運動科學,擅長英語,很早便開始考慮向全世界普及柔道。嘉納認為柔道是世界共通的優秀身體技法,通過學習該身體技法,兒童的精神面與道德面都可以得到鍛煉,因此他開創了并非教授殺人之技,而是教授人的生存之道的講道館柔道。
大日本武德會的劍道并不像柔道這樣有新建的組織或者成體系的招數,而是將江戶時代便已存在劍術流派與組織的主流派的招數集中到一起,創建了統一的劍道。
而在大日本武德會之外,統一武道的還有學校教育。學校體育能否采用武道,考量的是其有效性。慎于在學校體育中采用武道的永井道明,提出了為了實現重視精神層面的身心鍛煉,應將武術轉化為武道。之后,1915年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設置了由體操、柔道、劍道三個科目組成的“體育科”。1919年上述的武術教員養成所改稱為武道專門學校,由此可見當時“武道”這一用語和概念已經形成并普及。
1931年,日本中學校令施行規則改訂將武道設為必修。在此條文中,武道中的劍道與柔道列為體育必修科目,劍道和柔道是“我國固有的武道,適合涵養質樸剛健的國民精神,鍛煉身心,因此將兩者或其中之一設為必修。”必須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國民精神”是軍國主義政策下的精神。“武道”是在帶有強烈戰爭色彩的政策下以吹捧其有利性的形式制造出來的概念。由此,日本武道的精神被軍國主義所利用了。正因如此,隨著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民主化政策的推行,武道活動便被禁止。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民主化政策下,武道活動被禁止。不過,柔道很快作為競技運動之一得到開展。柔道運動的再次開展得益于嘉納治五郎提出的著眼于培養身心,將柔道作為競技體育向全世界普及的發展理念。1948年歐洲柔道聯盟建立了。全日本柔道聯盟建立于1949年,并加盟于日本全國體育競技運動組織——日本體育協會。之后,1950年得到駐日盟軍總司令的許可,作為競技體育項目,學校體育采用了柔道。日本劍道也在同一發展模式下得到發展,創建了全日本撓(SHINAI)競技聯盟。1951年日本與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國家締結了“舊金山和約”。由此,日本文化相關的活動得到了許可,劍道活動在世界的推廣也得以重新開始。
日本柔道在1964年的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競技項目采用以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競技運動項目之一。1970年國際劍道聯盟成立,也開始舉辦世界級別的比賽。日本武道作為國際競技運動BUDO,開始走向全世界。
如前所述,日本的武道技術在日本歷史的孕育之中,發展至今。武道精神與理想境界的發展可以通過江戶時代的武術家與思想家佚齋樗山的論點來進行探索。
日本江戶時代著名人物代表佚齋樗山從武士的職務隱退之后為了便于向自己的孫子說明武道的精髓,創作了一些小故事。而其中之一,便是借貓之口道出劍道本質的《貓的妙招》。某座房子中出現了很難對付的老鼠,三只富有捕鼠經驗的貓試著捕捉,但都失敗了。第一只貓敏捷年輕,既有捕捉老鼠的無敵技巧,又很機智。第二只貓體形巨大,力大無比,憑氣勢便可令老鼠悚然而立,輕易捕捉。而第三只貓既有技巧又有氣勢,并且懂得隱藏敵意,以平和的心境引誘老鼠并捕捉。但便是這樣的三只貓,對這一只老鼠卻是束手無策。不過,之后出現的老貓不經意地接近老鼠便一下子捉住了它。
于是,這三只貓便向老貓請教妙招。老貓便教導它們說,黑貓是因見到了出乎意料的老鼠,虎皮貓是拼搏之心蓋過了有意識地熟練使用之心,灰貓則是因為刻意平和心境而失去了自然的感覺,才導致了它們的失敗。它說,稍微“起心臨敵,便流于刻意,失去自然,而這便是不成熟。”
例如,對方先出手,再使用技巧。如果利用已經準備的單一技術應敵防守,那便不是自然意識去應對對方的攻擊,而是去刻意迎合對方的攻擊。不是使用技巧,而是刻意利用固有之技術應對對方,非技術自然產生。在既不知道對手的攻擊方式,再加上對方的速度相當快,出手水平高,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預想接受攻擊,其結果多為失敗。因此,只能讓自己的身體準備好,對對方的攻擊作出自然反應,施行技巧。正確地準備,讓自己的身體產生無意識的反應,技巧也就自然產生,“法無定法”為武道精神之理想境界。
佚齋樗山在《天狗藝術論》中指出“勝負在于應用的痕跡”。他指出拼命練習,鍛煉身心,盡可能多地修習技法,進行有差異的重復練習非常重要。并且,他認為只有成為自然體,身體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隨機應變,作出回應。也就是說,有意識地修習正確的技法,驅動無意識,作好對戰準備,勝負的結果便由技法的痕跡感知。綜上所述,武道精神的理想境界并非百戰百勝,所向無敵的強大。而是設想在沒有敵人的狀態下,追求下意識的自我控制,由此而產生的“無敵”——無敵無我的狀態。
武道是不限地區或歷史,在人類活動中產生的文化。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因為重復的戰爭而不斷地被改寫。而武道便是處于其中心的技術。并且,在人類活動中,人們經常遷徙,其的目的各種各樣,有狩獵采集、信仰祭拜、交易或者戰爭等。遷徙的過程中也會遭遇危險,所以必須掌握相應的防身術,修習大量的技法,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技法的精髓得到提煉,省去無用的技巧,身體轉化為自然的狀態。掌握一個又一個的技巧,身體不因經過鍛煉而變得死板僵化,而是變得靈活,可以應對各種情況。并且,達到感知對手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此,筆者認為日本武道是通過遷徙、戰爭、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等領域中的行動獲得的“生存的智慧”,孕育出的文化。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作為競技體育,還是武藝文化,習武者總是追求法無定法、內外兼修、天人合一的技術與精神共同發展的最高境界。但是,日本武道在歷史上也曾作為殺戮的技術,背負著負面的過去。有志于武道修練的人,切不忘記武道有對身體技法的追求如一把“雙刃劍”同時包含有“生存之技”和“殺人之技”的兩面性。借用中國武術的“德藝雙磬,道法自然”同為武道追求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