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于8月26日上午10 時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國家稅務總局財產行為稅司司長卜祥來、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就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內容答記者問。
背景介紹
魏莉華:《土地管理法》是一部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確立的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耕地保護為目標、用途管制為核心的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總體上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實施以來,為保護耕地、維護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農村土地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顯現: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因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積累較多;農村集體土地權益保障不充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能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宅基地取得、使用和退出制度不完整,用益物權難落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利益不夠。針對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由于土地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為審慎穩妥推進,2014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行頂層設計。201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 個試點縣行政區域內暫停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在33 個試點地區暫停實施《土地管理法》5個條款、《城市房地產管理法》1 個條款。授權決定還明確:對實踐證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關法律。《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啟動的。自2015年以來,33 個試點地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土地管理法》修改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