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主要體現在全生命周期、分級分類監管、大幅提升失信成本、信息充分共享和依法依規充分公開、大數據監管、注重市場主體權益保護以及法治化標準化規范化等7個方面。這不僅有利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而且能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整合各方社會治理資源,進而推動形成互聯網時代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徑。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已明確,但是信用信息分散、質量不高、應用方式較為簡單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依法依歸匯集信用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精準共享、協同監管是下一階段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攻克的難關。
加強信用監管理論研究,讓信用監管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需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推動社會治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理論上取得進展與突破,才能提高實踐的預見性與科學性,從而切實提高治理水平,更好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著重開展新形勢下政府信用監管的依據、內涵、組織體系、原則和方法等研究,確保信用監管依法依規,合理適度,防止信用信息記錄、信用信息應用和聯合懲戒措施泛化、擴大化。
加強信用信息歸集,盤活信用資源。將分布于不同領域、地域、時期的信用信息加以歸集,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加以關聯對比分析,形成信用大數據,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更好地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助力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信用資源進行科學處理、深度加工、轉化為信用產品,最終形成穩定、可靠的信用資源庫。后期根據法律法規,將信用資源有序地向社會開放,為市場主體經營交易提供參考。
深化信用信息應用,實現精準分類監管。推動各行業部門根據行業監管特點,設計本行業監管類評價指標、構建行業信用監管評價(預警)模型,逐步實現監管事項和監管對象全覆蓋。推動各地市加快將省公共信用評級結果數據納入本地城市信用分的評價體系,并結合本地實際,擴大社會化信用應用的范圍和領域。統籌推進各類信用評價和“信用分”的分值互認和應用場景互通等工作,將不同指標含義、不同計分模型、不同應用場景的分值進行有機的整合與轉化,打破信用評價和“信用分”在行業、地域間的應用壁壘。
發展信用服務機構,補位新市場監管。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成熟的信用服務機構體系有助于預防社會信用風險。政府在履職過程中雖然掌握大量的信用信息,但是這些信用信息往往廣度有余、深度不足,無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市場主體的個性化需求。通過信用服務機構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其他行業組織的深度合作,逐步建構覆蓋全面的信用信息庫。鼓勵信用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個性化的信用咨詢、評估、擔保等信用服務產品,逐步形成信用信息基礎服務和信息增值服務相結合的立體化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在降低市場監管成本的同時實現簡政放權,釋放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力。
總之,以信用體系建設助推社會治理,就是以信用信息產生、歸集、共享、公開、應用和修復的全過程為載體,實現政府市場監管的有限管理、分類管理、精準管理、聯動管理、綜合管理,帶動社會治理的服務措施與監管手段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直至貫通社會主體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