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浙江節能環保產業有良好扎實的發展基礎,也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必須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做強做大節能環保產業,全力推動浙江節能環保產業再跨越、再出發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十三五”以來,浙江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總體部署,將節能環保列為省重點發展的八大萬億產業之一,發布實施《浙江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浙江省節能環保產業人才發展規劃》。2017年,浙江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出9102億元,同比增長16.2%;2018年總產出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增長趨勢,達到10000 億元,規模保持全國第二,并提前實現“十三五”萬億產值目標。
產業集聚特征明顯。浙江節能環保產業在規模壯大的同時,區域性集聚的特征日益明顯。嘉興、杭州、紹興、寧波等4市集中了全省59.8%的節能環保企業和65.7%的總產值,一批富有特色的產業基地相繼涌現。如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永康經濟開發區等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余杭水處理設備、諸暨電除塵器、海寧布袋除塵器等環保裝備基地,衢州氟硅新材料、嘉興乍浦化工新材料、湖州水處理膜材料等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等,其中諸暨現代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國內已具備一定影響力。
龍頭企業引領發展。在節能環保產業各行業領域,已成長起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拳頭產品,成為產業發展“標桿”。如陽光照明已是全國最大的節能燈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吉利、萬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績斐然,天能、超威兩家企業成為新能源電池的領頭羊,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全國領先,菲達環保則是全球燃煤電站電除塵裝備最大供應商。在各大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浙江新能源電池國內市場份額占50%以上,高效節能照明產品產能占全國1/3以上,海水淡化產能占全國1/6,環境監測、大型電除塵、垃圾焚燒、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等技術裝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興領域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節能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方式方興未艾:浙江依托數字經濟優勢,在印染、化工、電鍍、造紙、制革等傳統行業大力推廣“互聯網+環保”監管,積極探索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開創實現虎哥回收等“互聯網+回收”的再生資源經營模式。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行業、新產品蓬勃興起:浙江新能源種類和利用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風電、光伏、核電、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領域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以環保服務為代表的新服務、新模式風生水起:浙江環保服務已覆蓋工業廢水、廢氣和生活污水處理、固廢處置、環境自動連續監測設施運營等主要領域,2011-2017年全省環境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8.6%,產值位列全國第四。
2019年以來,浙江節能環保產業增長明顯趨緩。前三季度,規上節能環保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全年完成8%的增長目標壓力很大。這既有受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也有產業自身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的限制。
部分行業領域受外部性影響顯著。節能環保產業屬政策驅動型產業,受政策影響大。如受國家進口洋垃圾政策調整,浙江再生資源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進入發展寒冬期,其中臺州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大部分拆解加工企業停產或經營狀況差,再生資源龍頭企業受到很大沖擊。又如,隨著煤電行業快速推進“超低排放”,電除塵裝備龍頭企業菲達環保的國內主營收入同比2018年直接下降9%。當然,也有享受到政策紅利的行業,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推進,垃圾桶、廚余垃圾處理器和餐廚垃圾處理銷售額成井噴式增長。由此,政策造成的行業間兩極分化極其明顯。此外,中美經貿摩擦、國際匯率波動、市場競爭洗牌等因素,都加大了節能環保民營骨干企業的市場風險,形勢不容樂觀。
企業和集群競爭力均有待提高。一方面,浙江節能環保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實力偏弱,制造業類中小型企業占到80%以上、環境服務業類小微企業占70%左右。2019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浙江占8席,排位最好的盈峰環境僅列第14位;而北京在前10位中就占了6席。而且浙江節能環保企業以民營居多,資本實力普遍不如央企,加上合作抱團少、市場拓展力不強,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舊突出。另一方面,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園區的能級,也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擁有多個國家級環保科技產業園區的江蘇省相比,浙江“國字號”品牌相對較少,產業集群效應與區域市場影響力不顯著。
創新能力和人才投入亟待加強。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也使浙江節能環保產業科研和人才投入相對受限。2017年,浙江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為2.43%,節能環保制造業R&D 經費投入強度為2.5%,雖然高于全社會0.07百分點,但對標上海的3.9%,節能環保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研發水平還是偏低。同時,節能環保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仍不夠完善,科技成果從研發到產業化、到推廣應用都很難,擁有先進技術的研發企業難免遇到市場障礙。如杭州愛凈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無機納米催化除臭技術,優勢明顯、適用性廣,但目前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在設計時還是以傳統除臭技術為主,造成公司較難參與競標。
節能環保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性產業,也是浙江經濟社會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浙江節能環保產業有良好扎實的發展基礎,也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邁入“十三五”收官年和“十四五”初,必須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做強做大節能環保產業,全力推動浙江節能環保產業再跨越、再出發。
內聚外引,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載體和企業。省級層面,深入推進全省大花園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收處、靜脈產業基地建設等工作,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爭取和省級資金支持力度,為節能環保產業平臺和企業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實踐,集中要素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壯大,幫助龍頭骨干企業快速成長。牢牢把握“四大建設”等戰略機遇,“五個千億”投資工程等政策機遇,重點盯引和落地一批引擎性項目、企業。
形成合力,成立省級節能環保產學研聯盟。在省發展改革委指導下,籌備成立由3家及以上有號召力、影響力的節能環保龍頭骨干企業、相關高校和科研單位牽頭的浙江省節能環保產業聯盟,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增強產業風險應對能力。以聯盟為核心,探索“政產學研金介用”有機聯動的創新模式,謀劃一批創新合作載體和技術轉移中心,編制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技術目錄,推動節能環保技術突破、轉化、應用。鼓勵各地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實際需要,成立區域性的節能環保產業聯盟,合作抱團,切實增強區域品牌的影響力。
做好頂層設計,啟動浙江省節能環保產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在總結“十三五”發展成效和問題的基礎上,對“十四五”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做出整體性、戰略性布局和安排,加強對節能產品裝備、新能源裝備、再生資源、節能環保裝備等優勢領域,以及節能環保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潛力領域的研究,明確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關鍵領域,提出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舉措,聚焦一批具有牽引力的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工程。
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能環保產業的政策引導作用。參照2009年省政府出臺專項政策文件做法,進一步出臺節能環保產業支持政策意見,著重從財政、用地、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方面,支持創新投入和科技轉化、產才融合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強化統計監測,不斷完善節能環保產業統計體系。從調研來看,一些新興節能環保服務業、節能環保制造業企業還未納入統計口徑,而一些已經被市場淘汰的節能環保企業尚未從統計口徑中剔除。要加強節能環保產業統計基礎工作,進一步厘清節能環保產業邊界,明確產業統計口徑,做好基礎性工作,實現統計口徑和范圍的與時俱進,及時把握產業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