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倩
應鼓勵航天企業積極探索太空制造、太空農業、太空采礦、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新興領域,合作開發各類以航天文化為核心IP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等文旅融合項目
航天產業是從事航天活動相關產業的總稱,包括衛星制造、運載火箭、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等核心產業,以及由上述產業衍生出的醫療、教育、食品、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2018年全球航天產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美元,發射次數時隔28年后再次破百,中國火箭發射次數達到39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總體要求。當前我國航天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探索航天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航天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世界各國政府大力扶持。預計到2040年,全球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1.1萬億美元左右(摩根士丹利2018年的預測)。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商業航天發展。2017年以來,美國相繼發布1號、2號、3號和4號航天政策令,并重建國家航天委員會,制定首份《國家航天戰略》;2018年,英國通過《航天工業法案》《促進航天產業繁榮》,允許民營公司使用國家太空中心的飛行器和發射器;法國發布《太空精神》,將低成本發射、空間科學、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及軍事航天作為未來發展的5大重點領域;日本發布《2018-2025年中長期發展目標及其計劃》,推出1000億日元的產業基金,搭建商業航天投資平臺,力爭到2030年將產業規模擴大至2400億日元。
商業航天取得蓬勃發展,前沿技術應用程度加深。隨著SpaceX、Blue Origin、One Web 等商業航天公司的興起,商業航天已成為世界航天產業的主導力量。2017年,全球航天商業市場收入與政府預算收入的比例已經達到了4∶1。目前,全球的商業航天企業已經涵蓋了火箭發射、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多個領域,并不斷向新興領域拓展。一是商業航天空間活動范圍不斷拓展,由近地軌道向深空拓展;二是商業航天業務正在由無人向有人跨越,美國NASA已經與SpaceX 簽訂合同,采購CST-100和“龍”載人飛船執行國際空間站乘員運輸任務;三是商業航天正在向軍事應用不斷邁進,美國圖像分析公司建立的“商業太空中心”跟蹤了7000個在軌空間目標,成為美國政府和軍方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的重要補充。
新興太空活動方興未艾,航天科技反哺社會經濟。隨著太空技術長達半個世紀的積累,太空科技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反哺已經非常成熟,太空元素越來越多地滲透至人們的生活,如衛星寬帶通信與衛星手機通信以及太空育種與科學研究等。太空旅游方面,已有不少商業公司涉足該領域,美國太空冒險公司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將多名游客送往空間站旅游;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船二號火箭飛機可載6名乘客進行約5分鐘的失重飛行體驗以及觀光太空和地球全貌。同時,全球各類航天主題公園也應運而生。
國家不斷出臺政策引導,國內航天產業發展遍地開花。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工信部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指出統籌建設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刻不容緩。2016年,國務院明確表示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航天產業鏈。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太空領域統籌發展。近年來,全國眾多省份將航天產業發展寫入工作報告。

圖/徐家釧
航天產業軍民融合將不斷推進。當前,浙江航天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市場對航天需求的不斷拓展為航天產業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近年來,浙江已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十二院等開展全方位合作,發起成立了浙江航天軍民融合產業促進中心、浙江大學航空航天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產業基地、嘉興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心等一批項目,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臺州)航天產業發展論壇,推動“軍工科技”與“民營經濟”的深度融合。
民營航天企業將繼續蓬勃發展。2017年,藍箭航天與丹麥Gomspace公司在杭州簽訂了火箭發射服務協議,藍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營火箭制造設施竣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藍箭航天(湖州)首臺80噸發動機噴管順利產出成品,其中使用的藍箭自主研發的激光焊接夾層噴管技術為國內首創。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充盈著創新活力,應積極鼓勵浙江民間資源與力量介入航天科技,率先扶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民營航天企業,向全國展現浙江元素。
太空運輸和衛星應用發展更注重商業化需求。航天產業當前的發展熱點主要集中在太空運輸與衛星應用。隨著商業發射服務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運載系統、新型衛星平臺等航天器研制的推進,太空基礎產業領域的盈利空間將不斷擴大。面向未來,太空運輸與衛星應用發展需要注重創新、低成本與靈活性,更加符合商業化需求。浙江應積極引導民營航天企業專注于開發配置靈活、部署周期短的應用衛星,可借力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使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用戶服務更具針對性。
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新領域探索將持續深入。目前太空資源開發產業尚處在探索階段,在技術驅動和需求牽引雙重作用下,新興航天產業活動在中遠期維度上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極有可能重塑太空產業格局。浙江應鼓勵航天企業積極探索太空制造、太空農業、太空采礦、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新興領域,合作開發各類以航天文化為核心IP 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等文旅融合項目,推動軍民融合。
強化航天產業發展頂層統籌設計。制定發展商業航天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吸收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從政策層面統一規范商業發射、商業遙感、衛星發射保險等活動,帶動科學技術發展、擴大航天市場和經濟規模。加強浙江航天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前瞻制定符合浙江省實際情況的商業航天發展路線圖,引導航天產業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航天的浙江元素。
引導商業航天參與主體協同推進。加強與北京、廣東、陜西等重點航天院所、高校以及相關航天機構交流合作,引導和鼓勵國有航天企業與民營航天機構成立跨區域商業航天聯盟,促進聯盟內單位信息共享、設備共用、人才互通、經驗交流等,推動軍民融合在商業航天領域率先落地。逐步建立“政—產—學—研—用”互有分工又通力合作的產業鏈條,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各司其職、軍民協同、合力推進的浙江商業航天發展格局。
培植有創新能力的浙江航天民企。率先扶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誠信企業,引導初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鼓勵國企和民企共同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最大限度地向民營企業開放政府和國企的技術、產品、試驗設備和基礎設施,推動航天資源共享,快速培育壯大一批浙江商業航天初創企業。
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市場環境。要在商業航天實踐過程中探索出的創新思路和模式,初創公司迸發出來的創業激情和勇氣,監管部門應著力提供適度寬松的環境。浙江商業航天機構普遍較為弱小,應重點扶持省內在結構、材料、算法、宇航電子系統等領域有核心競爭力的初創企業,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社會各界積極給予關注和支持,從而為浙江航天產業發展帶來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