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課題組
“十四五”至中長期,努力向城市更加美好、更具活力、更高效率、更加共享的更高發展目標邁進,是浙江新型城市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經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舉措和重要支撐。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首創“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十余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城市化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全省城市化水平牢牢居于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5737 萬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到68.9%,僅次于廣東省(70.7%)、江蘇(69.6%),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
當前,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與浙江長期形成的多層面問題交織,對新型城市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國際國內及浙江發展趨勢,推動浙江新型城市化在新時代努力謀好新篇、持續走在前列,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和提早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十四五”時期,浙江新型城市化呈“增速放緩,結構優化,內涵提升”的階段性特征。
邁入城市化增長放慢、結構優化新階段。近年來,浙江城市化水平呈高位放緩態勢,2010-2018年年均提高0.9個百分點,比2001-2010年收窄0.2個百分點。這一狀況符合城市化水平增長的“S”型曲線規律,亦與日韓及歐美主要國家城市化水平在達到60%-70%之后增速放緩大體一致。預測“十四五”時期,浙江城市化進入“S”型曲線第二拐點70%以后增長相對趨緩階段,大概率降至年均1個百分點以內。同時,人口集聚和城市化重心持續向大都市區、大灣區轉移,杭寧城市化水平有望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邁入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階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201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蘭州、上海調研時強調,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四五”時期,浙江人均GDP 超過15000美元,領先全國邁入高收入國家地區門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對城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邁入經濟社會加快轉型新階段。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孕育成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正在積累,城市發展轉型、動力轉換的勢頭明顯。“互聯網+”等新業態全面滲透,深刻改變了城市生活方式及浙江傳統產業形態。新一輪創業運動興起,帶來城市生產力巨大解放和新一輪創新發展熱潮。“兩山”理論深入踐行,美麗浙江和生態文明示范省建設推向深入,綠色發展方式及生活方式已成共識。
邁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新階段。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加速,浙江城市化從長期上海單核極化為主,開始向省內及省際邊界交往增強、都市區同城、區域協調轉型。隨著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深入推進,三省一市加快共建市場體系統一開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同時,浙江提出四大都市區建設,在全省對接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構建大都市區為主體的網絡化空間等方面,做出了明確部署。
邁入城鄉結構優化提升發展新階段。2019年5月,中央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破解城鄉二元體制機制障礙,消除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重塑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從頂層設計為城鄉融合指明了方向。
浙江應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國際國內發展趨勢,積極應對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要求,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背景下,實施人文主導、創新引領、集約轉型、融合一體、生態為基的新型城市化路徑,開創新型城市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繼續走在全國新一輪新型城市化最前列,為全省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早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人文主導,即推進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發展。著力提升優化城市物質生產基礎之上的人文社會發展水平。一是構建更加公平完善、彈性包容的城市教科文衛等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人口質量。二是傳承和發展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人文環境。三是構建更加優質的生活、工作、游憩和出行環境,營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親和力和歸屬感的城市生活氛圍,提升城市人居品質。
創新引領,即推進城市產業創新轉型發展。著力發揮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戰略。一是完善創業創新和終生教育長效機制,夯實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二是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金融環境和文化氛圍,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三是突出大都市區在數字經濟等高技術新產業方面的引領作用,共建大都市區創新引擎和中小城鎮現代制造支撐的合作共贏模式。
集約轉型,即推進城市空間一體化集約發展。著力推進城市高密度集聚、網絡化布局、多層級協同發展。一是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提升浙江城市化腹地范圍和增長潛力。二是優化以都市區為主體形態的省域空間結構。三是分類引導和全面提高土地城市化效率。推動城市建設用地精明增長,有序減少鄉村建設用地總量,集約開發產業園區建設用地。
融合一體,即推進城鄉融合聯動發展。推動城鄉人口要素集聚、風貌特色發展、產業互補共贏、設施高效共享,實現城鄉物質景觀高度異質化及發展水平高度同質化。一是引導鄉村散居人口向城鎮集聚,減輕鄉村土地、生態、環境壓力。二是推動鄉村建設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與常住人口相匹配。三是優化城鄉之間服務與生產的新型產業分工。
生態為基,即推進城市生態文明發展。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是形成城市生態承載力下的適宜人口規模。二是形成高端經濟結構下的資源高效利用。三是形成城鄉合理分工下的復合生態系統。

圖/任延
圍繞繼續走在全國新一輪新型城市化最前列這一要求,突出新型城市化高質量發展,著力在推進城市空間一體化集約發展、城市產業創新轉型發展、城鄉融合聯動發展、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發展四個方面突破。至2025年,全省戶籍人口城市化率接近60%,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到75%左右。
空間形態及布局優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時期,浙江應鞏固和優化“一群、四區、多級”城鎮體系,提升空間秩序。
一是構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深度參與上海大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加強與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功能互補、要素共享,積極開展與江西、安徽省際多層面合作。
二是增強都市區核心區首位度和競爭力。明確杭寧溫和金義四大都市區特色定位,引導四大都市區結合自身條件推進實施一批大都市區標志性工程,強化在全省城市化的主引擎作用。
三是促進省域中心城市、縣(市)域中心城市、各類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城市化新增長點。
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十四五”時期,浙江城市化應積極應對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崛起機遇,以四大都市區為重點,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提升城市產業體系,加強城市開放合作,持續提升城市經濟內生動力。
一是提升城市創新引領力。加快建設四大新區,科學組織和整體構建科創走廊,建設杭州、寧波、溫州自主創新示范區,強化高新企業、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集聚。
二是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都市經濟、知識經濟,擴大城市服務供給和提升城市服務質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工業互聯網、企業上云、智能化改造,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三是提升城市信息支撐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應用水平、基礎設施智能化保障水平、治理現代化水平。
鄉村與城市,兩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十四五”時期,深刻把握浙江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把推進新型城市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盤考慮,描繪好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藍圖。
一是因勢利導促進城鄉人口集聚。推動全域人口向大都市區、城市群有序集聚,引導山區海島鄉村人口集聚與下山脫貧、土地整治、易地搬遷工作相結合,集中集聚至城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中心鎮、特色小鎮、交通節點,以及存量建設用地。
二是統籌推進城鄉產業轉型。加快構建城市以高水平引領式發展為主、鄉村以高品質生態支撐為主的新型分工關系。
三是高效布局城鄉公共資源。引導設施及服務結合人口分布重點布局在城鎮,創新城鎮設施及服務對鄉村覆蓋延伸的途徑和形式。
四是重塑城鄉特色風貌。以城市高效率建設用地開發,推動鄉村大面積農田水域等生態空間保護,重塑鄉村大山大水大田園風貌。
人的全面發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四五”時期,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發展經驗,著眼于人的高質量全面發展,落腳于加強幸福人文城市、包容開放城市、韌性生態城市建設,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是構建更具吸引力的農民市民化制度。健全“人地錢掛鉤”的要素保障機制,完善常住與戶籍人口接軌的公共服務體系,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構建更加高品質的幸福人文城市。加強城市人居環境、歷史文脈、特色品牌建設,規劃建設未來社區,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構建更加可持續的韌性生態城市。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美麗美化工程建設,倡導低碳生活,努力應對城市土地、生態、環境、能源等問題。
四是構建更加國際化的包容開放城市。發揮都市區在數字經濟、港航物流、國際經貿、新金融服務、人文交流等綜合優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加強國際化公共服務,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核心功能。
進入新時代,新型城市化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強。“十四五”至中長期,圍繞浙江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明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型城市化發展方向,努力向城市更加美好、更具活力、更高效率、更加共享的更高發展目標邁進,是浙江新型城市化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