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供應鏈核心企業是20年來出現頻率較高的詞,但也是定義最模糊的詞。我認為核心企業的確認標準是:產業供應鏈中居于關鍵位置的企業,它的存在決定了產業供應鏈的存在;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這個核心技術可以是生產制造技術,也可以是管理或信息技術;生產經營規模或資金規模居于鏈條上相關企業之首。具備至少以上條件之一者,都可被看作核心企業。相關的支撐指標應該是:主營業務收入和占行業收入的比重;市場占有率絕對或相對較高;資產總額和凈資產的規模以及占產業的比重;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的數額;生產或管理技術的先進程度;專利擁有量和重要性評估;負債數量和比率等。
核心企業的擔子很重。俗話說大有大的難處,核心企業并不全是風光無限。規模大了,資金周轉的量就大,準備的資金多了,會造成浪費,少了,會頭寸緊張,信用受影響;核心企業是各類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大家爭相授信,使核心企業的可用資金增多,誘發該企業投資的欲望,希望能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甚至獨大。當資金量足夠大的時候,開始跨行業投資,甚至進行風險投資、搞資本運作、投資股市和債市等,杠桿過大,風險也在積累。企業大了,資產的分布量大面廣,采購、生產、銷售、物流、信息、輔助、安全、渠道、研發、風控、培訓、車輛、公益、餐飲、生活等,都有可能是資產,會占用相當多的資金,再加上歷年的沉淀、壞賬、無法沖銷的資金,使資產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任何一個行業中,不止是一家企業處于核心地位,必然存在競爭,因此核心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很大;在現代經濟中,人力人才的競爭是根本的競爭,這就需要支付大量的人才隊伍的養護費用和技術研發儲備費用。譬如,華為在美國的打壓之下,如果沒有十多年前的“備胎”,恐怕已經趴下了。核心企業的擔子很重,在資本固化之后,所有的支出都來源于銷售收入;銷售是企業“驚險的一躍”,如果商品或服務賣不出,此前的所有投入都成為虧損,企業必然垮臺。
由于供應鏈金融頻出風險,大家把防控風險的責任放到核心企業身上,中國銀保監會辦發(2019)155號《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核心企業要承擔以下責任:擔保、回購、差額補足。所謂擔保,即為下游買方企業的訂單融資進行擔保。所謂回購,是指在下游買方進行貨物質押融資,無法歸還借款時,核心企業要將銷售給下游企業的貨物買回,款項交付銀行。所謂差額補足可能是下游企業歸還借款時不足部分由核心企業補足。
這里的問題是,核心企業作為企業法人,有沒有責任和義務為另一企業法人無償提供單方面擔保、回購和差額補足。買賣行為以合同生效為權力責任和義務的依據,買賣雙方是平等的,加上擔保、回購、補足差額后,就不平等了。在實施過程中,核心企業不為其他企業擔保,是否會受到懲處,懲處的數量和依據從何而來?還有,核心企業自身的信用處在變化之中,企業經營失誤、訴訟大案、違法違規都有可能使其陷入破產境地,哪里還有實力兌現承諾。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自主權,對于可能危害自身的行為,哪個企業愿意做,哪個企業領導敢這樣做呢?同樣道理,金融企業也是企業,也應該為自己的經營行為負責。那種風險別人承擔,自己穩得利益的做法,是沒有人愿意與其合作的。
說到這里,不由得聯想起2005年左右發生在上海鋼材市場上的五家聯保的做法,即市場內五家企業互相擔保,一家到期還不上借款,其他4家負責償還。看起來規避了風險,實際上積累了更大的風險。所以,企業之間的互相擔保,不是一種好的制度設計,別人花錢我負債擔責,許多企業是吃了大虧的。
最后想說的是,供應鏈金融不是高大上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按照經濟規律和利益原則形成產業關系的鏈條。大道至簡,按照利益規則行事比按行政命令行事要可靠得多。當前出現的所謂供應鏈金融大案,和真正的以貨物為基礎的、為真實交易提供的金融服務毫不相干。希望有關部門不要下錯藥,吸取上海鋼材市場發生詐騙案件,當局卻把板子打在鋼貿企業身上的教訓,不要誤殺了供應鏈金融及其正常的業務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