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鵬 王公強 閻黎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陜西糧食供給出現了需大于供的局面。因此,大力發展糧食鐵路運輸,對于調劑陜西糧食品種,緩解糧食供需矛盾,滿足陜西居民多樣化的糧食需求,促進陜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陜西糧食自給率僅為80%左右,每年小麥30%、大米50%、食用油70%需要從省外采購或通過國際市場進口。產需缺口和對外依存度有逐年增大的態勢。
目前,陜西基本建成以西安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為核心、5大區域性特色糧油批發市場為骨干、區市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為支撐、16個重點縣級糧食批發市場為補充的功能明確、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運作規范的糧食市場流通體系。
2017年,西安港進境糧食口岸建成運營,成為我國內陸地區唯一的進境糧食指定口岸。該口岸設立前,陜西糧食進口只能在青島、連云港等沿海港口進境驗收,再通過鐵路、公路運輸到陜,時間長達45天左右,且損耗大、運費高。該口岸設立后,陜西進口糧食通過中歐班列的糧食專列,運抵西安港進境糧食口岸驗收,只需7天6夜,大大降低了糧食進口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2.4.1 陜西鐵路骨架網的形成
2017年底,陜西鐵路營業里程5300公里,年貨運量突破3.9億噸;2020年,陜西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6000公里,貨運能力突破5億噸。陜西將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三縱五橫八輻射一城際”的鐵路骨架網,基本實現“關中通城際,市市通高鐵,快速通全國”的目標。
2.4.2 西安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的建設
西安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是鐵總在全國規劃布局的綜合物流基地之一。其接軌于既有的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占地規模約2500畝,總投資約48億元,包括成件包裝作業區、長大笨作業區、冷鏈鮮活作業區、國際貨物作業區、倉儲配送區和綜合服務區等6大功能區。建成后,將形成以運輸物流、貿易服務為主的國家級綜合物流樞紐節點。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糧食局將與中糧集團合作建設西安國際糧食物流交易中心,與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等企業合作建設西安絲路國際糧食物流商貿中心。力促使西安成為立足陜西、面向西北、輻射全國的區域性糧食交易集散中心和國際糧食交易分散中心。
目前,陜西年需調劑小麥150~200億斤,大米6~8億斤。年銷玉米20~30億斤,小雜糧外銷10億斤,主要通過鐵路和公路調運。其中,省際間年調運總量為50~70億斤左右,70%以鐵路運輸為主,省內調運為30億斤,基本采用公路方式。
鐵路的糧食運輸主要以西安為中心樞紐,通過橫亙東西的隴海鐵路干線和縱橫南北的西寶、西康等鐵路干線向省內、外輻射。流入的主要是東北的大米,河南、山東的小麥,通過隴海鐵路調入;流出的主要是關中的玉米和部分小麥、淀粉,通過襄渝、寶成鐵路干線銷往四川、廣東、廣西、福建和云南等省,漢中的稻谷、油料主要通過襄渝、寶成鐵路干線銷往成都、重慶。
3.2.1 糧食鐵路運輸方式落后
陜西糧食的鐵路運輸方式落后。目前主要以整車運輸為主,70%左右采用包糧方式,糧食的集裝箱運輸及四散化運輸尚未普及。
3.2.2 糧食鐵路運輸設備缺乏
陜西糧食鐵路運輸主要使用棚車這一通用車輛,專用的鐵路糧食車使用較少。“十二五”末,全省僅有17個糧食倉儲企業擁有鐵路專線,總長也只有14.27千米,且缺乏鐵路專用線的散糧接卸設施。
3.2.3 糧食鐵路運輸延伸服務跟不上
鐵路僅提供糧食的站到站的運輸服務,糧食的裝卸搬運,烘干、包裝等流通加工服務,糧食的門到站、站到門的接取送達服務,糧食的商貿經銷、報關報檢,糧食物流方案的制定等延伸服務基本沒有涉及。
3.2.4 糧食鐵路運輸市場拓展不深入
受長期以來的“鐵老大”的思想的影響,陜西鐵路一直主抓煤、石油、天然氣、鋼材等大宗貨物的運輸,對于糧食這一季節性較強、運量波動較大的貨物運輸市場拓展不夠。且在糧食運輸市場中,主要瞄準的是國有大型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對中小糧食企業及個體糧農和糧食經銷戶市場挖掘度不夠。
構建節點層次清晰、線路結構優化、通道發展平衡的糧食現代化鐵路物流系統。
4.1.1 打通糧食物流通道
(1)打通省內糧食物流通道
充分發揮陜西作為我國中西部銜接樞紐的區位優勢,按照陜西三大區域糧食經濟的特點,依托貫穿省內的鐵路,構建以西安為中心,橫貫關中東西、縱穿陜西南北的省內十字形糧食物流主通道。
(2)打通西北糧食物流通道
按照國家《糧食物流業十三五規劃》的部署,加強西北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的建設。重點提升沿隴海線陜西與江蘇、河南、甘肅、新疆等省,沿京昆線陜西與東北三省、河北、四川、重慶、云南、廣西的糧食跨省物流量。
(3)打通中亞與內陸的國際糧食物流通道
建設連接中亞到內陸的國際糧食物流通道,使中亞地區的優質糧源直接通關入陜,逐步使陜西成為國際糧油貿易在國內的一個中轉和分銷中心。
4.1.2 優化糧食物流節點
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優化物流節點布局,沿隴海線路建設渭南、西安、咸陽、寶雞,沿京昆線路建設商洛、漢中六個國家二級糧食物流節點,選擇糧食鐵路發送量較大地區如西安新筑、西安涇陽、寶雞扶風等建立運轉、倉儲、商貿多功能的鐵路糧食物流基地,并在各種優勢糧種植區縣結合附近鐵路貨場資源設立糧食區縣級轉運中心,推動糧食向主要鐵路節點聚集,滿足鐵路規模化運輸,實現公鐵的無縫化銜接。
4.2.1 糧食物流園區建設
重點支持已初具規模的西安(國際港務區)、興平、楊凌等糧食物流園區(基地)的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流通能力。
4.2.2 鐵路專用線建設
重點為西瑞集團糧油倉儲物流加工基地等大型糧食儲運企業配套建設鐵路專線5條,約9公里左右;
4.2.3 糧食散化設施建設
對位于重要交通樞紐、具有鐵路專用線或專線建設條件、倉容在1億斤以上的條件較好的庫點,完善其糧食物流散化設施,建設10套火車、汽車聯合散糧接發系統。
4.2.4 中轉儲運設施建設
加強鐵路貨場糧食中轉儲運設施如淺圓倉、立筒庫等專業倉庫的建設。
4.2.5 糧食信息化建設
完善糧食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鐵路信息系統與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和糧食批發市場、糧庫等企業信息系統對接,做到信息數據的互聯共享;形成一個具有網上訂單確認、電子支付、在途信息追蹤查詢、倉儲管理、配送管理、客戶管理、個性化服務等多功能的陜西糧食鐵路物流信息平臺,以提高糧食鐵路物流智能化水平。
4.2.1 大力發展糧食“四散化運輸”
四散化(散裝、散儲、散運、散卸)物流方式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一種先進的糧食物流方式,具有裝卸效率高、物流環節少、物流成本低等優勢。陜西省際間糧食調運量每年50%實現四散化運輸的話,僅減少糧食流通損失和降低運送成本兩項,便可節省費用1億元。因此,大力發展糧食的四散化運輸,加快推廣鐵路專用的散糧運輸車及配套的散糧接發系統,大力推廣適用于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的散糧進出倉設備,實現省內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20%、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四散化”作業程度50%的目標。
4.2.2 積極推廣糧食集裝箱運輸
糧食集裝化運輸是正在興起的一種現代糧食物流方式。糧食集裝箱化運輸不存在散糧運輸專用車回空、撒漏問題,適應性較強。因此,積極推廣糧食集裝箱(袋)運輸,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裝載效率,減少理貨交接次數,滿足公鐵水多式聯運的無縫對接及門到門運輸的要求。
4.2.3 不斷開拓糧食零散快運
針對運量較小、目的地分散的糧食,可利用“三秦快運”或“中鐵快運”,提供方便快捷、價優準時、安全可靠的糧食零散快運服務。
建立綠色通道,對糧食運輸車實行優先承運、優先配車、優先裝車、優先掛運、優先放行,加強車流組織,嚴格控制糧食車中途編組及停留的時間,加速車輛周轉,提高運輸效率。
深挖糧食鐵路運輸的延伸服務,除提供糧食的站到站運輸服務外,可依托社會物流資源,建立兩端接取、配送體系,還要提供糧食的驗收、包裝、烘干、裝卸、商貿、保險理賠、信息處理、客戶關系維護等個性化、多樣化服務,實現糧食“取、儲、裝、運、卸、送、銷”物流服務的全程化、一體化。
4.3.1 建立營銷理念
鐵路企業要樹立營銷理念,要主動出擊,深入省內主要糧食種植區及糧食儲備庫、糧食加工銷售企業等,開展走訪營銷,摸清糧食貨主服務需求,為其量身定制最佳物流服務方案。
4.3.2 加大市場宣傳
可利用電視、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及12306、95306鐵路專用電子商務網站、鐵路企業微信、鐵路車站電子屏多種方式廣泛宣傳鐵路糧食運輸的政策、優勢。加大廣大群眾對鐵路糧食物流的認可度。
4.3.3 實行靈活運價
改變鐵路傳統運價模式,可根據市場競爭和貨源變化情況,在國家及鐵路行業政策許可內,實行靈活的浮動價格,依靠價格杠桿來調劑糧食運輸市場。
4.3.4 構建良好的客戶關系
主動走訪陜西大型糧食物流園區及龍頭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及時征求客戶意見,不斷開拓新產品,增加新服務,提升糧食鐵路物流水平,與客戶構建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做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大力發揮陜西鐵路路網優勢,讓鐵路成為陜西糧食物流的主力軍,促進陜西糧食物流健康、快速發展。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2018重點研發項目《鐵路物流背景下陜西省農村物流運輸系統整合與重構研究》(項目編號2018KRM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