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麟 李思源
當前,武警部隊藏區野營保障思路和保障手段正日趨完善,但是應當看到,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距離高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為適應武警部隊職能任務需要,高標準完成野營保障任務,還需要從問題出發,以問題為牽引。
西藏地區多高原山地,常年氣溫較低,并且寒期長,寒潮多,常伴有降雪,且晝夜溫差大,白晝紫外線輻射強。常規野營裝備在保障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導致裝備性能下降,不僅加快了裝備損壞、老化程度,還降低野營裝備的工作效率,使得故障率大大增加、使用壽命大大縮短。在野營供熱裝備方面,由于藏區的無霜期普遍在5個月以下(個別地區如藏北無明顯無霜期),在處突維穩野營保障中,需要保證供暖時間和供熱量,這就導致電爐、煤爐、暖風機等供熱裝備損耗率高,持續性滿足保溫需求能力弱,官兵容易出現凍傷情況;在宿營裝備方面,野營中各類帳篷、宿營車的篷布保溫效果在藏區高寒環境下保溫功能發揮不突出,寒風可直接“吹透”帳篷,影響官兵正常休整;在供水裝備方面,低溫和溫差過大導致儲水車、儲水罐內水體結冰或密度升高,從而導致輸水管堵塞或凍裂,影響正常供水;在供電裝備方面,高原環境的氧含量較低,發電機功率達不到最佳,這使得發電機必須超負荷運轉、增加燃油量才能滿足供電需求,直接造成了供電裝備損耗和過多經費投入。
藏區地廣人稀,整體經濟水平較內地落后,城市化進程緩慢,武警部隊在野營地域可依托資源較少,在野營物資的籌措和儲備上相當部分要依靠本級攜行。一是住房資源缺乏。藏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適宜居住的地方較少且相對集中,廣袤的藏區多為無人區或人煙罕至區。且在人群居住區,大型可滿足武警部隊宿營要求的基礎設施如體育場、電影院等較少,可供武警部隊住宿的公共(民)用房在封閉性和設施完善程度方面也滿足不了部隊實際需求。尤其是在冬季,保暖性較好的可依托住房更少,這就大大增加了住房資源的籌措難度。二是水電資源缺乏。在供水方面,就近任務地域用市政供水還可以解決供水問題,但在偏遠地區,一般市政供水管道難以到達宿營地域,官兵直接從河道里抽冰川冰雪融水,或是采用運水車等野營裝備供水,供水效率和供水安全都受到極大制約。在供電方面,可接入市政供電的,由于用電強度大,斷電情況時有發生。發電機供電,由于電機不穩定性和電機功率不夠也不能完全滿足部隊需求。三是裝備維修困難。受制于經濟條件落后和宿營地偏遠,維修往返路程較遠,維修配件不易購置,部隊需全程攜帶多數配件才可以滿足營房裝備的維修要求。
藏區常年低溫。在藏區高寒環境下,野營裝備必須具備一定的抗凍性能。首先,宿營車要求要有很好的密封保暖性能。車內不僅要配備取暖爐、暖風機等制式取暖裝備還要保證帳篷材料要有較好的密封性,以防止宿營帳篷熱量的快速流失。其次,野營裝備零部件物理屬性易受低溫影響而造成損壞,如橡膠、塑料、金屬等各類材料的冷裂,進而導致裝備損壞、失靈,這就要求野營裝備各類材料要有較強的低溫適應性。
自然環境惡劣。首先,高海拔地區平均大氣壓和養分壓較低,會給部分裝備啟動、運行產生影響。在提升裝備耗油量的同時降低裝備的作業性能。其次,高寒山地晝夜溫差大,造成各類電池的性能大幅降低,使用壽命減短。再次,強烈的日光輻射和紫外線作用使得各種光學儀器、橡膠及皮革制品易老化或變形,技術性能降低。
裝備維修困難。現行野營裝備維修力量薄弱,維修人員數量不足,加之高寒山地條件下,野戰維修需要更高的技術性和時效性,維修設備技術指標不能完全滿足保障要求。在野營過程中,部分裝備常出現故障及時修繕難度大,特種裝備零配件難以配齊,短期難以修繕,降低了野營保障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部隊保障力。
野營物資儲備布局和層級設置,理論層面較為成熟,但與現實差距較大,制約著野營裝備物資應急保障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乃至戰斗力的提升,與“后勤變前勤”目標更是相距甚遠,不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靜態的野營裝備物資保障資源。
相對薄弱的儲備基礎與相對較多的物資消耗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當野營地域距單位較遠時,原單位的保障物資難以全部運到任務地區儲存和使用,造成了物資儲備的天然匱乏;加之任務多樣化、時間較長、自然條件惡劣,裝備損耗率高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更換和修繕的現象仍存在。藏區地廣人稀,經濟條件落后,物流發展緩慢,依托地方物流補給困難。高寒凍土,在任務區修建倉庫經費消耗大,同時維護倉庫的防衛要求高。
軍民融合保障進程急需推進。一是部分軍民通用的野營物資產品在任務地域(多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十分短缺,在突發緊急情況下,野營物資器材無法迅速籌措、配發。二是藏區社情復雜,特別是宗教氣氛濃厚,在野營保障住房籌措中涉及借用民房時就須考慮宗教問題,增加了協調難度。三是從人員貯備力量來看,民眾文化水平受特殊環境的影響,在動員地方民眾參與野營保障時力不從心。
聯合保障關鍵是建立聯保體系,發揮整體保障合力,提高遂行特殊任務后勤保障的效能。實施聯合保障,應抓好三點。
編組聯合保障力量。應及時將軍隊、公安和地方的保障力量混合編組,在聯合后勤保障指揮中心的領導下,對部隊統一實施后勤保障。編組聯合后勤保障力量,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武警部隊、民兵和地方政府保障力量的優長,優化后勤保障結構。根據遂行任務力量分群編組的實際,后勤保障力量應實行群隊式編組。編組聯合保障群應盡量成建制,以便于組織指揮和協調配合,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使軍、警、民力量優勢互補,產生整體保障效能。
配置聯合保障力量。即將軍地保障力量進行一體配置,為順利實施聯合保障創造條件。武警部隊遂行特殊任務常常呈現以某一地區為中心、多點聯動的格局。為適應這一情況,保障力量應在重點地區、重點方向實施縱深梯次配置。各區域后勤保障力量則實行多群多點配置。
組織聯合后勤保障。通過挖掘各種保障潛力,應搞好地方保障潛力的調查,制定遂行任務時聯合保障方案,并進行必要的協同演練,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地方保障力量的優勢,組織好武警部隊遂行任務中的保障,真正形成軍、警、民一體的保障合力。
藏區物資匱乏,武警部隊可依托較少,應加強資源整合,進行區域化的供應籌措。為實現野營保障靈活高效化,不應拘泥于固定建筑或制式宿營裝備,水、電、暖、衛浴等配套保障同樣應盡可能實現前置保障。從地理儲備分布、物資配發體系、加強新舊更替、前置保障物資四個方面入手,做好儲備工作。
地理上的儲備分布。根據物資數量,優先保障情況多發地、人群集散地、交通樞紐地。在各“交通線”上,主動依托沿途兵站、駐訓基地、縣中隊,協調解放軍倉庫適當儲備野營專用物資。通過點線結合的方法,覆蓋藏區儲備面。部隊物資配發體系。目前來看,部隊儲備物資下沉程度有待提高,應適當將物資按照編制下沉儲備,使各類野營物資隨一線部隊向觸角一樣展開,實現物資前置,實現野營物資的“后勤變前勤”。加強新舊更替。偏遠地區各儲備點物資使用的頻率不夠經常,而重點地區物資卻常有不足,此時應加強各儲備點間物資的調換。利用調換的手段使各類物資儲備均衡,實現常儲常新。前置保障物資。本著以市(地區)中心為核心、其他駐點為附屬的原則呈“放射狀”配發物資,即野營保障組儲備供大部隊使用的物資裝備,野營保障班儲備分隊及單兵物資裝備。盡量將物資前置,尤其在偏遠的事件多發地,應更多地前置單兵帳篷等必需的野營保障裝備,適當開辟供武警部隊急需的水源、電力設施等,在必要地區建設隊屬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