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早 (駐馬店市博物館 463000)
新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瓷器作品在內容上,配合政治、反映現實的作品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完全為政治服務,響應國家各種政治號召?!稗r業學大寨”反映了當時全國“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實踐活動相繼舉行,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大慶、大寨普及,盡是繁華景象,同時瓷器上也出現了描繪以“大寨”為題的共產主義愿景之下的鄉村面貌。“支援農業”響應了國家1960年下半年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方針,展現出各行各業積極支援農業的場景?!叭嗣窆绾谩泵枥L了在鄉村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勢下生產勞作的場景?!爸驹谵r村”響應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描繪了一位女知青熱情澎湃書寫板報的場景,與當時年代背景相互契合,是那個時代百萬知青上山下鄉的真實寫照。
瓷器的題材中,政治色彩較為充裕,此階段內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主要以“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作為核心引領,反對脫離政治和生活實際的名利思想,反對為了藝術而藝術,之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革命式陶瓷創作模式。作品內容豐富,緊跟時代改革發展步調,“紅衛兵”、“工農兵”、“知識上山下鄉”、“農業學大寨”等題材相繼涌現。除此之外,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生活、勞動人民工作場景的題材也很多。在這里我們重點介紹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
第一,表達農業豐收類的作品。農民的新生活,首先來自對豐收的想象。農民是依靠土地生活,依靠土地吃飯的生產個體,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為主要來源。農業生產的豐收是表達農民幸福生活最直白的話語。從古至今,對于農民來說,能夠看到滿目黃金,能夠在自家的土地上收獲豐盛,比任何事情都具有誘惑力。為了能夠與建國前的苦難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關于豐收的描繪,成為瓷器繪畫中展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典型圖像。
第二,表現農業現代化的作品?,F代和傳統始終是相對統一存在的概念,應該了解到,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民形象,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瘦小和貧弱的,農民們的基礎生活方式以自給自足為主,農民們的生產主要通過勤勞的雙手去春種秋收。新中國建立伊始便突破原有固化模式,日漸建立成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的話語結構體系。此時,農民形象瞬間變化為高大威猛的革命英雄,基層民眾生活此時變更為集體合作共產理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轉變為通過科學和文化的機械勞動。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的變化,集中體現在農業現代化象征體系確立之上,農業生產工具得到大翻新,拖拉機和插秧機以及收割機等一應俱全,這都出現在我們的瓷器作品中,后續成為了藝術家們譜寫新時代偉大中國農村生活的重要參照。
第三,人民公社好題材作品。傳統小農經濟生產形態下,農民生活尤為簡單,就是圍繞自己一畝三分地作業,農村合作社解放和人民公社的出現,使得老舊式思想和理念都出現了很大變化?,F代化的生產方式、冒著濃煙的廠房、水利建設等,都承載著農民對未來現在生活的理想。
第四,農業學大寨題材作品。需知,大寨是我國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村莊,由于村內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并取得了卓越農業成就,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許和認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在《農業學大寨》作品中,錯落有致的村落、井然有序的田地、平坦寬廣的馬路,還有橫跨山川的水渠、渡槽等,水利灌溉設施也都配備齊全,描繪了如夢幻般的鄉村田園風光。田間地頭,花草樹木,一派和諧之景。
第五,反映當時知青上山下鄉題材作品。毛主席提出“知識青年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后,全國上下掀起了上山下鄉熱潮,知青題材的陶瓷作品在此時得以衍生。瓷器作品創作圍繞知青上山下鄉而展開,在這個主題上開始大力宣傳,反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作品尤為之多,《志在農村》就是典型作品,描繪了一位女知青熱情澎湃書寫板報的場景。
此時期的瓷器作品主要以反映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為主。山水花鳥作品由于不能很好的適應時代潮流逐漸減弱。創作形式要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按照黨的政策提煉素材,并將其轉化為明確易懂的畫面。此時的色彩基調主要是暖色調,紅色最為鮮艷,也最能體現時代、國家情感。畫面上,采用寫實、夸張、襯托等手法表現。
當時的新年畫運動備受大眾青睞。年畫,具備了造型簡單、色彩強烈、主題鮮明等優異性,年畫歷史發展悠久,千百年來和民眾生活密切關聯。旨在有力彰顯毛主席“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理念,打造新中國美好生活愿景,表現形式方面,理論家和學者們紛紛認為年畫需要借鑒和吸收民間年畫特點。新中國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較鮮艷的色彩來表達,而后年畫慢慢的變成了“紅光亮”的藝術表現形式,之后在此基礎上蔓延到其他畫種上,日漸成為了藝術界的藝術特色共識。
克勞申在《色彩》中說過:繪畫藝術表現,假設素描是理智的,那么色彩就是情緒化的。色彩可以激發人們在情感上的想象力,容易引發共鳴,這是素描不能替代之處。因為色彩物理性能存在,色彩具備了視覺沖擊力,在視覺表現上也十分活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色彩對大眾視覺感染力遠超線條影響力。紅色在我國的地位可見一斑,國旗、黨旗、紅領巾、運動員參賽服等,還有就是每逢佳節、娶親生娃,紅色必不可少。由于紅色被認為是革命和真理的象征,所以紅色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一種顏色,這種明顯的色彩傾向性構成了視覺藝術史上的奇特景觀。當時的瓷器作品里,幾乎每一件作品都會出現紅色,紅太陽、紅旗、紅色的毛主席語錄、紅色的住房和廠房,身著紅色衣服的農民等等,體現著國家光明情景一片紅和永遠要為無產階級奮斗的理念。
這一時期的創作風格具有寫實主義色彩,其創作目的是在盡量貼近現實的畫作中傳達黨與國家的政策方針,有著風格和目的統一性的特點。例如,在蔚藍的天空下,身著紅色衣衫的知青開著一臺紅色機器耕作,下面寫著“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身著紅色上衣,咖啡色褲子的女知識青年坐在草坪上閱讀人民日報,旁邊寫著“武裝思想干革命”;一位女知識青年正在書寫預防為主的板報,身旁放著一個藥箱和一頂草帽,草帽上寫著“志在農村”口號。采用貼近生活的畫面和簡潔的話語相結合的創作風格,是這一時期瓷器作品的特點。
在反映農村題材的作品中,畫面內容以水利建設、工廠、機械化、紅太陽、向日葵及各種農作物為主。毛澤東在1959年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并強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因此,大量反映機械化和水利化的作品出現,如圖。圖中,人們開著拖拉機、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等現代化機器在耕作,農業的機械化和水利化不僅是體現新時代農村生活的重要參照,而且與社會主義建設密切關聯,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國家發展的認可。圖中,卡車里滿載一袋袋糧食,圖中,棉花、玉米、稻穗、向日葵、白菜、蘿卜、辣椒,體現著豐收的景象;畫面中的紅太陽代表著毛主席和黨的光輝形象,向日葵襯托出人們心向黨、心向祖國、心向領袖的心境。
瓷器上的構圖空間受瓷器本身體積的限制,具有構圖簡單、重點突出,容易使觀者迅速理解主題的特征。例如,近處農民開著滿載糧食的卡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道路上,遠處是一座座山為背景,簡單的畫面表現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畫面雖然著墨不多,但是任何一個細節都是經過精心的研究和推敲后實現的;又如,女知青身旁的草帽和藥箱,反映了赤腳醫生常年帶著草帽,背著藥箱為村民看病的真實狀況;遠處滿載貨物的卡車更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行各業支援農業的熱鬧場景。
我國六、七十年代的日用陶瓷對推動各項政治運動、對人民進行政治動員以及塑造新的意識形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具有政治性壓倒藝術性的傾向,其寫實的手法、鮮明的色彩,被后來的瓷器創作所保留和發展,成為后世創作模式及表現形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