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燦 (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 530022)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聯通歐亞大陸和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最早由“歐洲漢學泰斗”沙畹于1913年首次提及,1932年早稻田大學教授藤田豐八的《西漢西南海上交通的記錄》,使人們得以認識漢代北部灣地區至東南亞、南亞之間的確存在著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了學界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廣西合浦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經與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南半島等有海上交通和商貿往來,通過這條航線,廣西有機會接觸到中原地區、歐亞大陸和東南亞的文化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藝術,其中設計藝術涉及衣、食、住、行、用等人造物系統,本文嘗試從該角度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對廣西的影響。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為統一嶺南而命人修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漢代由于陸路交通不發達,通過與海上相通的內河出海更為便捷,所以從長安出發南下,經過湘江、靈渠進入嶺南,再通過離中南半島最近的沿海合浦、徐聞和日南出海,是通往南海諸國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在廣西合浦有全國最大的漢墓群,估計古漢墓1萬座以上,從已發掘的漢墓中發現有來自印度、非洲和歐洲等地的玻璃、琥珀和水晶制品等。而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曾出土來自中國漢代的日用陶器,與合浦漢墓出土的陶器無論從釉彩還是胎質上都是一致的,這都證明了當時廣西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
隋唐時期政府在廣西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沿海港口貿易,唐代由于軍事需要開始疏通廣西沿海航道,宋代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使中國航海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與此同時,廣西欽州、廉州港經過航道整治,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新興的對外貿易港口,來自西南地區的蜀錦土產、中原地區的紡織品和海外香料等商品聚集在廣西,貿易興盛。
明朝時期由于倭寇橫行,政府實行海禁,此后清順治、康熙時期也曾七次海禁,封鎖港口,因此民間對外海上貿易一落千丈。此外由于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不用再沿海岸航行,故南洋航線不再倚重廣西港口,改從廣州等地直航,因此合浦港等開始衰落。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廣西合浦可謂是早期中外交流、東西文化傳播的窗口。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技巧高超,舉世聞名,通過與東南亞各國的交流,中國的建筑藝術也對當地產生很大影響。如漢代就傳入越南的磚瓦技術,此外東南亞國家還會借鑒參考中國城市和皇城的布局和經驗等。
而東南亞對廣西設計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筑上,被稱之為“南洋風格”,代表建筑“騎樓”,廣泛出現在20世紀初的中國廣東、福建、廣西和海南等地。騎樓在廣西主要分布于南寧、梧州、北海、欽州和玉林等地,這種建筑一般高三四層,上層為住房,底層為店鋪,一間挨著一間的店鋪門前有廊道貫通,廊上有頂,適應南方炎熱多雨的天氣,防曬遮雨兼具通行的功能。中國南方騎樓的起源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本質上“騎樓是近代時期以西方傳統的廊式建筑為內在結構,結合東南亞殖民地區本土的材料、結構和技術實踐,主要應用在連續商業街道的衍生建筑類型”。1隨著西方列強在世界范圍的商品傾銷和文化輸出,廊式建筑最先出現于東南亞地區,而后在澳門和廣州十三行等洋人聚居地普及。其于19世紀上半葉在新加坡華人商業街出現,隨后傳入中國嶺南地區。此外歸國華僑將西方樣式和技術與當地元素融合,騎樓成為20世紀初一種影響嶺南城市發展的建筑體系,這也是廣西和東南亞地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設計藝術交流的證明之一。
嶺南地區的騎樓帶有西方建筑的細節特征,騎樓建筑外立面上段有山花造型,一般有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南洋風格等,女兒墻開有圓形洞口,這是南方地區為了減少臺風風阻而采用的技術處理,兼具了功能性和裝飾性。
騎樓立面的中段包括窗、陽臺和水門等,在窗楣的外形上也體現了西洋風格,如采用三角形或弧形窗楣,飾以歐式或幾何線條。窗戶兩側飾柱,則以歐式或幾何柱式為主。窗下墻的裝飾有幾何造型、中式圖案和西式圖案等幾種形式,體現一種中西交融的藝術設計之美。
騎樓立面的下段裝飾形式主要是廊柱的裝飾,分為拱券式和梁柱式兩種。拱券式廊柱由半圓形為主要特征的古羅馬拱券和立柱組成,而梁柱式廊柱在柱頭的處理上,融入了西方巴洛克建筑的柱頭形式,主要有簡化的愛奧尼克式柱頭和混合式柱頭,有很強的的裝飾效果。
陶瓷是中國向東南亞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所以在東南亞各國都有出土中國陶瓷及碎片,如越南東山文化遺址、印尼爪哇和蘇門答臘等。作為我國手工藝的代表之一,陶瓷在廣西設計藝術悠久的歷史上也有著重要地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促使廣西的陶瓷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既有代表性的欽州坭興陶,又有大量作為生活用品輸出的陶瓷產品。
據考證史前欽州就已經開始制陶,在欽州的秦漢墓葬中發現了用陶土制作的陪葬物品。隋唐以來有關欽州制陶的記載增多,考古人員在欽州安州故城等遺址分別發現鎏金小佛像、蓮花瓣瓦當、青瓷和飾有波浪紋、蓮瓣紋的陶器,證明隋唐時期欽州的陶瓷燒造已達一定水平。宋代由于開拓南方對外貿易通道,以及民用陶瓷需求的增加,廣西陶瓷燒造鼎盛,紋飾有花鳥蟲魚,技法嫻熟,線條流暢。
至清咸豐年間,本地人胡老六創始坭興陶,此后制陶人用欽江西岸的硬泥與東岸的軟泥按4:6比例配制陶土燒造精美瓷器,1915年欽州坭興陶藝作品參加美國巴拿馬舊金山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名列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此外廣西北海也發現了大量的古窯址,其多位于江海邊,便于運輸較重且易碎的陶瓷,也比陸路運輸要便捷便宜,所以北海陶瓷除國內銷售外,也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成為北海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宋元時期北海地區的磁窯每年產品至少過百萬件,而合浦人口在元代不過萬人,本地肯定消費不了,往內地銷售也比不過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等,因此推斷主要靠往海外銷售。在北海的窯址,曾出土寫有紅色阿拉伯文的宋代執壺,很有可能就是銷往阿拉伯地區的商品。還有與佛教相關的梵文青花碗,有可能銷往印度等佛教盛行地區。到清代和民國時期,合浦生產的陶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廣州乃至新加坡等南洋地區。
廣西陶瓷藝術的發展也與佛教文化在廣西的傳播有一定聯系,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挖掘了三座興盛于隋唐的佛教窯址,為中國古代極為少見。窯址出土的陶瓷主要有佛像、羅漢、金剛力士像等,還有很多生活用瓷器,多以蓮花紋、草葉紋、忍冬紋樹葉紋和水波紋等佛教紋樣為主,也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
銅鼓是一種流行于廣西、云南、貴州、海南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其在越南、老撾、泰國和緬甸,甚至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流傳,原是一種打擊樂器,在重大節日、祭祀和婚慶等時候使用,后來演變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中國與東南亞有著與銅鼓密切相關的文化與技術交流,如廣西貴港出土的一面銅鼓,通過檢測,發現其礦料來自于越南。中原地區青銅鼎盛時期,作為禮器的青銅制品“唯大以貴”,所以鑄造的青銅器體型巨大,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廣西,如廣西發現的兩漢時期冷水沖型、北流型和靈山型三類銅鼓,體型都非常巨大,目前世界上最大銅鼓——北流云雷紋大銅鼓就是在廣西北流發現的,被認為是春秋或漢代所造。
廣西的銅鼓有鉛錫青銅鼓和錫青銅鼓,符合戰國時期《考工記》所載“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說明中原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北向南傳播,既有地方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元素。在銅鼓的鑄造上,多采用模范法和失蠟法,這些方法在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已經開始廣泛使用,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燦爛輝煌的青銅時代,因此銅鼓精湛的鑄造工藝可以認為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聰明才智與中原文化、設計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
在銅鼓的紋飾上,常見的類型有太陽紋、云雷紋、羽人紋、蛙紋、鷺鳥紋、船紋等,到了后期的麻江型銅鼓,由于南宋政權統治中心的南遷,廣西受到漢文化影響加強,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在銅鼓紋飾上也有鮮明的表現,包括八卦紋、十二生肖紋、蓮花紋、忍冬紋等,還出現了漢字的紀年銘文。
此外1971年在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銅鳳燈,為回首站立鳳鳥形,頭部低垂至鳥背,燃燒的燭煙即可通過燈罩順著鳥頸導入盛水的鳥腹,可以防止燭煙污染空氣,與同一時期在河北出土的長信宮燈、陜西出土的漢代水禽銜魚銅燈作用相類似。
隨著戰國至兩漢生產工藝的提升和人們審美意識的轉變,青銅器從厚重走向輕巧,花鳥蟲魚成為青銅器紋飾的普遍題材,同時在我國南方也興起在薄胎青銅器上鏨刻出繁復精致的紋樣,使得器皿特別精美。這類青銅器主要集中發現在廣西合浦、貴港和梧州,恰恰正是中原水道、廣東與廣西交匯之地。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從最早出現羽人圖樣的左江壁畫、廣西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銅鼓上飾有的羽人紋服飾,大致可以推測廣西先民當時的服飾以羽冠、短衣短褲以及貫頭衣雛形為主,比較簡單粗陋。
至秦漢時期漢人第一次的遷入高潮,漢朝開拓“海上絲綢之路”,使漢文化與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交流融合,生產力水平提高,對廣西服飾文化帶來很大的變化和促進作用,漢族的交領、圓領袍式長袖長衣,這些服飾都是在此時期進入廣西地區的。
到宋元明清時期,漢、壯混居地區的服飾相互受到影響,少數民族服飾會使用一些漢族生產技術和元素,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鮮明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服裝出現了男女有別、年齡層次、等級制度等身份象征,漢族還形成了服裝上的職業區別。到清朝廣西壯族男裝服飾基本定制,女裝則有上衣下裙式、上衣下褲式和上衣下褲、裙式三種主要類型。飾品上喜用銀飾,同時也認為銀飾最為貴重,這一習慣最早見于宋代以后的史籍,其認為銀可辟邪與漢族看法一致。
宋代瑤族開始大批遷入廣西,“無山不有瑤”,也因為居住的地方偏遠閉塞,所以在服飾上保留了更多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等情況也差不多。而廣西京族則因為明代從越南遷入,服飾上更接近越南國服奧黛。雖然廣西少數民族壯、苗、瑤、侗等都有自己鮮明的服飾文化,但仍具有清晰的漢文化元素,如壯錦和刺繡上出現的龍鳳、牡丹、獅子等紋樣。改革開放后,廣西少數民族大部分時間都穿著現代服裝,只在重大節日中穿著本民族服飾。
此外廣西合浦的珍珠也與中原服飾文化有不解之緣,早在2000多年前,廣西合浦的南珠就已經成為進貢朝廷、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故宮博物院里陳列的珍珠首飾,多來自于廣西合浦。
隨著民國后交通便利、生產水平提高,雖然廣西少數民族服裝華麗精美,地域特色濃厚,但是制作過程繁瑣,不如機器生產的服裝耐用輕便便宜,加上漢族服飾更為方便,廣西少數民族也逐漸接受了漢族服飾,剪短發穿鞋,逐漸漢化。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廣西與中原文明、嶺南文化、東南亞乃至歐亞的交流,使廣西形成了自己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同時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設計藝術歷史?!昂I辖z綢之路”是一條和平之路、共贏之路,歷史證明了國家、地區之間經貿往來頻繁時期,社會穩定、政治昌明、經濟發展,取得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文化成績。因此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信能夠帶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新的繁榮發展,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注釋:
1.吳屹豪.騎樓建筑類型的源流考辯與適應性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8(06).